陌异性(Estrangement)是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在1917年提出,他称之为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ostranenie),后来在各种理论中被广泛应用。
1. 陌异性(陌生化)的定义
陌异性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打破人们对事物的习惯性理解或感知,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新奇,进而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这是一种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手法,通过改变通常的表达方式或视角,打破惯常的认知框架,使人们重新感知和理解现实。
换句话说,陌异性通过打破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认知,使我们看到事物的新鲜面貌。它强调打破对事物的“习以为常”,让人们对那些本已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从而使审美体验变得更加深刻。
2. 文学中的陌异性
在文学创作中,陌异性手法的核心是通过语言、叙述方式或修辞技巧让读者重新认识和感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自动化”或“无感”的事物。文学作品通过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来激发读者的感知和思考。
语言的陌生化:作家可以通过打破常规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本身显得新奇。例如,托尔斯泰的写作常通过让人感知平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行为(如洗手、穿衣)变得新鲜和陌生,从而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这些日常行为。
叙述视角的陌生化:通过改变叙述视角,使熟悉的事物显得陌生。例如,故事可以从非人类的视角(如动物、物体)来叙述,从而打破人们对世界的习惯性认识。
3. 哲学和社会学中的陌异性
陌异性不仅存在于文学和艺术领域,它在哲学和社会学中也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异化(alienation)理论中。马克思、卢卡奇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即个体与其劳动、社会及自我之间的疏离感。在这个背景下,陌异性指的是个体对社会结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本该熟悉的事物感到疏离、陌生的状态。
4.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发展了与陌异性相关的概念,称为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布莱希特在他的剧场理论中主张,通过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正在观看一场戏剧,而不是沉浸其中,使他们保持批判性思考。这种效果通过打破第四面墙、使用不连贯的叙述等方式来实现,目的是让观众对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
5. 日常生活中的陌异性
在日常生活的哲学讨论中,陌异性也可以被用来讨论人们如何重新认识和体验看似平常的现象。例如,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重新看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和生活现象,让熟悉的事物重新展现其复杂和新奇的面貌。
6. 陌异性的作用
陌异性作为一种认知和美学手段,在文学、艺术和社会批判中有重要作用:
- 提升感知:通过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思考这些事物,打破机械化的感知模式。
- 引发反思:陌异性促使人们打破惯常的思维模式,从而引发对社会、文化或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反思。
- 增强审美体验:在艺术和文学中,陌异性可以让作品呈现出新的美学价值,使读者或观众获得更深层次的感知体验。
总结
陌异性是通过打破习惯性理解,使熟悉的事物显得陌生,以便人们重新感知、体验或理解的过程。在文学中,它是通过语言和叙述方式实现的;在哲学和社会学中,它与异化和疏离感相关。陌异性使我们对日常事物保持新鲜感和批判性思考,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和认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