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次原创写作的活动,之后便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题目所说,是什么让你能够提笔写些东西,并坚持下去的。
当然,这只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概括,其中还包含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人是有了心情时、心情好或者不好才会写上一些,有些人是见到某种景物触景生情才会写上一些,还有的人是为了完成杂志社或者网络平台的约稿才定时的写上一些,也有的人是每日一更……这些情况其实在身边都可以见到的,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也并不算少见。但是这些情况的本质,都是有一种原动力去推动你提笔写些什么,而我想讨论的,就是在这个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当然,本文只是自己小范围的采访总结结果,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总结了一下采访讨论后的结果,不外乎为名,为利,为喜欢,为宣泄,为生活的环境所影响,为文化的传承所承担。
为名
古今来看,以名为追求宗旨的文人太多太多了,他们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可以闭门谢客钻研学术,但也希望文章能千古传世,名声能流芳百代,受到世人的认同和尊敬。这本是人之常情。
现如今也一样。为名者,可以生活颠倒落魄,可以日子寡淡如水,可以日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苦心研习提高造诣,但是不能接受世人的不认同。他们期待有朝一日,有不远万里闻名而来的求知者,有一传十十传百的关于自己的传说,有志同道合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相识的人,有见到自己的名字的作品便奉若珍宝的那种崇拜。
文章本是千古事,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仪。
为利
自古名利不分家。有为名者,自然有为利者。此处所说的为名为利,都不是贬义,只是一种初衷。
为利者,本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准则,希望这黄金屋,是用自己的文字搭建的。当你的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构成了你的财富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心动的么?还有什么比着更能让人产生成就感的么?当你的文字带给了你更好的生活,帮助你完成了诸多的愿望,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足够你心生欢喜。又或者,为利本是为生存,卖字为生,也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众生自有众生相,为名或者为利,不过是最初提笔的驱动,也许在未来无数个昏暗低落的日子里,正是这样的初衷让你能够将没有写完的字写完,将没有情感的故事付诸情感。
为喜欢
有朋友说,提笔写字的时候吧,你会觉得世界都是你的,你想他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你可以让你的天是彩色的,让你的世界是虚幻的,让你徜徉在千古往来的历史长河,让你穿越空间的裂缝在次元里穿梭。这种由内而外的喜欢,会让人生出无穷的生机和动力,也生出更多的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
这种喜悦会充斥每一个神经元,从而让你整个人感到无比的舒适愉悦,进而更加喜欢做这件事。
为宣泄
有人觉得是因为无聊,因为觉得人和人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写东西吧,心里就比较放松,自己想的各种东西,天马行空的都可以写,也不用考虑是不是有人回应你。情绪就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了出口,不用担心会不会憋得抑郁。
也有人觉得, 是因为周遭的生活不如人意,周遭的人太傻X,所以才有了想要提笔嬉笑怒骂的冲动,这是愤青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生活的环境所影响
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受生活的环境影响,受家学的熏陶,受家族文化的影响,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做起了这件事儿。这件事儿就像是一粒种子,在他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种了下去,而且还生了根发了芽,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稍微的来点儿雨露浇点儿水,就能成长的茁壮,还能开出花来。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比如文征明一家,比如梁启超一家,比如民国时那些各界的学术大亨多多少少的都是有着一缕关系的。环境的因素真的是很强大。
为文化的传承所承担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人群,这一类人群他们的责任感非常强,也许他们本身并不是有多喜欢写文字这件事儿,也并不是多么热衷名利、多么喜欢表现自我或者需要用写文字的方式去宣泄情感。但他们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些传统和文化传承下去,就如同司马光一家守护石鼓一般,为了不让以后的文化有断层,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记录,去书写,去研习,去发扬。他们将写文字这样一个本身很简单的一个行为动作做成了一项传承事业,让更多的人从中找到了来处去处,找到了价值和自我。
拆开生活的真相仍去热爱
罗素曾说:”只有意识到生活真相的人,却还去热爱它,才是真正的英雄。“
爱因斯坦说过:” 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理想是真、善、美。“
写作这件事至于我,就像是一种救赎和自我救赎。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事,一件让自己愉悦,让自己的情绪能够找到出口,也能给别人带来一点思考,还成了习惯的事儿,这件事儿需要我坚持下去,需要我不断的输入输出,需要我将自己的经历、感想、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的思考等进行吸收、转化、输出,需要我在一直以来的过去,和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去完善去感受并成长。
同时,我所期待的,是我这样的方式和表达,这样一件使我充满愉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的事情,它所表达的是真善美,它所见证的是剥开生活的真相后仍然能够让我热爱它,也能够让我的读者热爱它。 这样,在我心里,这种自我英雄主义的成就感,会让我觉得世界无比宽阔,也会让写下去的动力一直敦促着自己。
以上总总,其实都是一种意志的原动力。
凡事认真,你就赢了。这是一句俗语,也是大家都懂, 但很难做到的一句话。讲到这里,就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说,人的信念和意志,能够促使你去把一件事当成使命。大家都遇到过被推销员推销某种东西的情况,而通常推销一件产品时推销员会介绍一大段比如这件产品有什么功能,可以帮你做什么事情,能提高怎样怎样, 产品价格公道、质量优秀、性价比高、很有特性等等,这一大段结束之后会问你,你要买一个吗? 无论是洗发水、洗衣机、橱柜、房子等等,推销人员都会极力夸赞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出色,如何如何充满魅力。然而,大多时候我们对此却丝毫无法动心,就算推销人员罗列了一大堆的销售数据甚至是好处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内心依然无法做决定, 总有什么感觉不对,但说不上来。
这种感觉,从生物学上能被很好地解释。我们的大脑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的处理功能,外皮层主管理性、语言、逻辑思考,中间的部分是边脑,主管情感、决策、行为,但不处理语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到推销员的那一大段话之后会感觉“不对”,但又说不出来。就是因为边脑不处理语言,虽然理智上有可能认为推销员说的话可能是对的,这件事是可行的,但无法直接催动我们的边脑去进行决策产生购买行为。 而另一种黄金圈思维方式则是从内到外的思维模式,首先说服我们的边脑,当边脑直接被说服后,就会控制人的思维产生决策,进而行动。
以上理论,是很多伟人领袖通常会习惯使用的思维方法——通过信念感染别人。 大多数人跟随领袖并不是因为金钱、因为物质享受,而是因为领袖们给他们传递了一个信念,这种信念被接受后会转化成他们个人的意志,最终行程无限的战斗力和无限的可能。
在红军长征时,吃不饱穿不暖,为啥还要跟着党走?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为什么太平天国起义之时,农民拿着锄头、扁担就敢攻城拔寨? 因为抱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信念。苹果公司跟其他的公司也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同样的市场、同样的聚集的人才,苹果公司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就是 一切为了创新的信念而使这一切不同。而综上所说的这些信念,会转化成成员的意志,进而产生他们行动的原动力,最终他们会因为这种意志原动力的趋势,不断的去开发个人的潜力,去尽力做这件事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理由,都有很多人在提笔写作,在坚持写作,在年复一年的写作。在这些不同的信念和意志的驱使下,为了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件事儿都要一直、越来越好的做下去。
同样的,这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条写下去的坚持的方式和理由,把你的信念摆出来,把信念转为意志,让信念和意志驱使你去做好这样一件事,凡事认真,你就赢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