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刚刚开始,15天的刻意训练就这么过去了,看到结营回顾的信息,没有慌乱,没有迷茫,因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知道自己都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相比以前的各类训练营,我知道这次我做的还不错,没有中断,也没有放弃,也没有轻视,有的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的实践。
阶段性的总结,有助于看清自己的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自己是朝着目标前进-训练元习惯。
我的做法
1.18天,3天的课程,15天的自我训练,看似很短的时间,却做了很多事情。我选择了5项表层习惯来锻炼自己的积极主动意识。从早晨锻炼身体,做早饭,每天输出500字,一路练下来,没有以前那种死板的照着一个习惯练习,而是来回的切换训练习惯,保持新鲜感(一些习惯玩着不爽,当即停下来玩别的,没有死扛_)。最终用了8天的时间持续训练每日输出500字,从最低标准到最高标准都体验一遍,很爽。
2.一开始我选择的是刻意训练这个元习惯,做了两天,发现有问题,刻意训练各类动作,这是一种手段,虽然它也是一种元习惯,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为实现积极主动使用的手段。所以果断调整元习惯为积极主动,做出这个选择之后,突然有种清晰的感觉,似乎做的各类不相干的事情都有了中心点,自己的力量不再是分散,而是不断向内,向着自己进行聚拢,应该是训练到第十天时,感觉到刻意练习的洪荒之力,自己不再盲目的去学习和行动,一切都有了目标,一切都有了意义。
3.自己早期的习惯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苦恼的是早晨优质的个人时光产出并不是很好,有高效的一个早晨写一篇文章,有低效的一早晨啥也没做,饭也没吃到嘴里。在这十几天的练习中,我将表层习惯设置为早晨要做的事情上,起床,学习,阅读,书写,锻炼,做饭等等。一开始有点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早起的习惯,可以轻松的体验刻意训练的过程,掌握这个技能。第一周连续三天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一把,每次都伧忙的完成最低的锻炼,其他习惯完成标准也很低。自己不太满意(产生这个情绪时,我非常高效,我终于可以说“我不太满意”了,这意味着我真正的在生活中建立了标准与规则,不再是为了做而做),就开始与人沟通,找导师沟通,自己找方法。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没啥新奇的,就是写下来,确定一个时间点,到点就去做,全身拉伸可以舒缓颈肩的酸痛,自己做早饭可以更好的瘦身,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各个环节的情绪与想法,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标准。虽然现在的效果还差强人意,但我已经能够看到修正的痕迹,以及修正后的结果,这样的反馈极大的鼓舞着我不断的进行自我训练。
4.在连续做8天的每日输出500字的时,想着能不能通过训练,总结出一个流程或者技巧,让自己输出的能力稳定下来。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一是我没有很好的总结,二是确实没太多的感觉,仅仅是按照标准去做了,收获是自己每天都有一定的主题输出,但自我感觉还是差很远,也许是自己的标准设定的太高,太模糊。这个打算在接下来的15天练习中逐步解决。
我的总结
1.积极主动的训练任重道远,他会因为几个表层习惯的训练来实现积极主动意识的建立,这只完成了第一步,要想实现全面的积极主动意识的建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真自由训练营错过报名时间,直接就体现出自己浏览信息以及自我管理方面离积极主动还差很远。
慢慢来,持续做
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2.如何更好的做刻意训练呢,它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基础知识不完整在练习时会有误区和盲区产生,因为你看不到那里有什么,所以也无从去做什么。所以在听课要记笔记,课后要整理笔记,练习中不断的复习笔记。体会到笔记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做法,也许开始记笔记的刻意训练是下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3.问题是成长的基石,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觉察是挖掘情绪的手段。这三者串起来时,我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刻意训练的影子,到处都是成长的机会,所谓担水砍柴皆能悟道,真的是有道理,不是一般的有道理。
4.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教练,每个人都是一名教练。当你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从知晓、理解、使用、应用,一路走来,每个阶段踏踏实实的进行刻意练习,最终都能建立起你自己的评估体系,并通过评估自己、评估他人,实现自我创新。每个人都很牛逼,但如果你不去真真正正的做一遍,永远是看别人的喜悦,跟你自己毫无关系。
我的感受
放慢动作的学习与实践,是生活的艺术。学三个,不如做一个。
看到和得到中间,有一个做到。
通过这两次海比特训练营的震撼,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习惯养成是怎样一个慢动作过程。看似很慢的动作,依然是很快的结束了。18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当我专注到习惯养成的刻意训练时,一切都慢下来,慢慢的锻炼,慢慢的做早饭,慢慢的做笔记,慢慢的做反馈,让生活回归到原本的样子。
相信做三个月的早饭,我就能成功晋级“优秀”家庭妇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