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尾的老大爷,跟你分享倍增的故事。
我,名校毕业。
2010年毕业,大四实习的第一份工作,1500的底薪。
2010年夏天正式入职,当了个英文老师,2000,挺开心的。
2013年,第一次跳槽,6000,做了个管理岗。
2015年,第二次跳槽,年薪过15,成了有模有样的管理者。
2016年,第三次跳出,接手培训,教研,运营,整体收入翻倍。
2018年,读研,自我投资。随后,再次倍增。
2020年,辞职。下海。
10年,我用自己的职业发展体验了「成长的乐趣」,但是也体会到了「选择比努力重要的」的真谛。
1)第一份选择很重要,因为起点很重要。
高考填志愿,毕业找工作,在我看来,这是仅次于结婚的人生二等大事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高考成绩不错,毕业院校不错。那就好比手握大把现金买房子。
本质差别在于,你买的是深圳的房子还是鹤岗的房子。
选好一个跑道和平台,就像选对交通工具,职业发展的效率会有本质区别。
很遗憾,我自己的第一个选择没选对,用了5年的时间,才回到了别人的起点。
2)聚焦,才会有结果。
庆幸,十年的时间,自己一直没有换跑道。
教育行业的路越跑越宽,从一线教学到管理,再到培训,教研,人力资源。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
再则,市场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钱流入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聚焦教育。
很重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请务必聚焦,长期持有就可能会有转机。
3)自我投资,别无他法
所有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一份简历打工。
把每次工作任务,都看作一份自我学习的机会。
把每个接触过的人,每件克服过的挑战,每次新的体验,都沉淀下来。
很靠谱,工作前期,把时间和金钱砸在自己的成长是最高收益的投资。
4)决定薪资的不是能力,而是供需
拿高薪的秘诀是什么?
你的自我投资和提升是基础,最关键的还是看公司「多么的需要你」
我再说,看对方多么的需要你。
薪资本身就是你的价格,根据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来讲,需求越大,价格越高。
很朴实,切记,一是要让自己值钱;二是找到最最需要你的地方。
匹配即是高薪。无他。
有人会问,为啥还要辞职?
到了那个位置,你自然就会懂得,人到中年的迷思。
1)生活在深圳,养家养娃,有种压力叫:不够。
2)职场天花板到了,周而复始,有种追求叫:没劲。
3)居安思危,提高反脆弱能力是35岁之前的大叔要完成的重要蜕变。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