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学家认为:
成功者是“80%情商+20%智商”,失败者是“20%情商+80%智商”。
可以见得,情商对于命运的作用,要比智商大得多。
古语有言:“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
一个人最有情商的表现,就在“不对抗”这三个字中。
遇事不妨试着退一步,或许前路更宽旷、人生皆成坦途!
语言上不对抗:不说恶语
北大才子刘震云曾经说过:
“不要因为生气而说刻薄的话,你的怒气会过去,但是你的刻薄话会伤人一生。”
高情商的人懂得:争一时口舌之快,往往输掉长久情谊。
开口前多一分克制,便为关系留十分余地。
能压制住脱口而出的反击,是智慧,更是修养。
北宋年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朝中重臣,二人都十分有才华,皆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人因政见不合,在朝堂之上不算和睦:王安石力推变法,苏轼则对新法诸多质疑。
但他们始终就事论事,从未借诗文或言谈相互诋毁。
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罢相退居金陵。
数年后,苏轼因事路过金陵,不计前嫌,主动登门拜访。
昔日政见不同的两人,竟相谈甚欢,一同泛舟江上,品评诗文、切磋画艺。
临别时,二人相视一笑,所有芥蒂尽释,留下“相逢一笑泯恩仇” 的佳话。
以怨报怨,怨恨只会生生不息。
面对不合甚至是恶意的攻击,沉默并不是怯懦,而是跳出情绪的陷阱,防止迷失自我。
用行动代替辩驳,时间终会见证是非曲直。
作家朱自清曾经写道: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贵人言贵语,高明之人,不会让自己止步于言语上的争锋,他们眼中的天地广袤无垠。
利益上不对抗:懂得让利
《菜根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不退不让,虽然可以凭借强势的态度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也在一步步堵死前路。
眼光长远之人,常常用眼前的一分利来换取更加长久的情谊。
放下毫厘之争,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赏赐给十四位五经博士每人一头羊。
可羊有肥瘦之分,众人为此犯难,不知如何公平分配。
博士甄宇见状,没有争抢,而是率先从中挑了一只最瘦小的羊。
其他博士见此,纷纷效仿,不再为羊的大小而犹豫。
此事传到光武帝耳中,刘秀对甄宇的谦让大为赞赏,还赐他“瘦羊博士” 的美称。
甄宇主动让出挑肥羊的机会,看似吃亏,却赢得了光武帝的赏识与众人的敬重,为自己的仕途与声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让利,从来不是软弱的妥协,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
“瘦羊博士”看似舍弃了眼前的小利,却在无形中化解了分配的难题,更显露出为人处世的格局。
生活中许多争执,往往源于对分毫之利的执念,若能主动退让,不仅能平息纷争,还能赢得尊重。
正所谓:“吃亏是福。”
蝇头小利处处都是,但若都要包揽,难免得不偿失。
那些愿意在利益面前退一步的人,看似“吃亏”,实则赢得了更长久的信任与情谊, 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坦途。
矛盾前不对抗:心宽容人
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契合的灵魂,他人必有你所不能忍之处。
古人云:“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无容人之量者,眼中尽是旁人错处,让自己被反复折磨。
真正的智者与之截然相反,他们会放过他人的不完美,也解放自己的心。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遭遇读者当众指责:“你的字哪有半点古人风骨?”
在场旁人都为先生不平,觉得这般评价过于苛刻。
启功却毫不在意,反倒笑着回应:“您说得对,我确实还没学到家,得接着练。”
他语气平和,毫无愠色,仿佛只是在倾听寻常建议。
后来,那位读者偶然得知老者便是书法大家启功,顿时羞愧难当,连忙上前致歉。
启功反而温和劝道:
“艺术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您提意见是帮我进步,不必放在心上。”
一番话既化解了对方的尴尬,也让人见识到真正的大家风骨。
《庄子》有云:“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容不下他人的人,终究会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人各有局限,产生分歧时,不必以己度人,更不必强求一致。
当你在摩擦中选择理解,在分歧中保持尊重,道路自然越走越宽。
容人者,终被生活温柔以待。
《生活的艺术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柔软的。”
言语上的柔软,能留住温情;利益前的柔软,能拓宽前路;格局上的柔软,能赢得人心。
红尘行走,少一分对抗,便多一分自在和从容。
人生最高的情商,是修得一颗不争不扰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