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出少年,不止烟墨释人间
听一首歌,耳边如有仙乐飘飘,但若是读一本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着实会让人着迷。《远山如黛》一书中引人入胜的那十五个字--“落花闲潭水,藏雾峰上松,江林十万杵”这看似简单但充满诗意的叙述,让人深感书中故事的韵味。书中的这一切与中华传承千年的制墨技艺有关,笔墨纸砚的累,是文房四宝中看起来最写意的器物。
一脉墨香传千古,远山贷眉出娇美。故事中的江玥儿就这样在作家石帆笔下的明月镇中款款走来,她是制墨名家--江家“写烟阁”的独生女儿,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制墨的她更懂得烟墨的轻重,同时她还对制墨有独特的见解。墨色与眉黛早已镌刻在江玥儿的成长中,她倾心于墨泥技艺的考究和制作眉黛只是她在制墨时因爱美之心用来试制的方式而已,正是这种穷究制墨的倾心,江家的“写烟阁”才在文人墨客之中闻名遐逸!诗经·卫风·洪奥》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云:如琢如磨。”在明月镇,与江家的“写烟阁”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林家的“文华舟林家也是制墨名家,而且江林两家师出同门,颇具渊源,但是也各有千秋。两家的关系好比全庸等武侠大师创造的江湖,师出同门为天下第一的威名争半不止……
制墨是典雅、隽永的,甚至会有丝丝馨香。制墨也有江湖,作家石帆把制墨江湖的豪情与细腻揉入了故事之中,透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江林两家的两个少年江玥儿与林潮生融入故事中。制累的过程透过故事的细节展现,比如对墨妖、火炎、研墨争色等步骤的描摹使故事立体感凸显,似乎看着故事和文字都能闻到制墨的味道和气息,真的是“墨入心扉”若故事只是写制墨的过程,会显得很乏味,但是作者却能精巧地在故事里呈现出了一种“我思故我在”的哲理。江玥儿与林潮生都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或许他们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冒险实践,比如江玥儿在制墨的过程当中偷偷在墨泥中加入了珍珠粉、紫矿和秦皮,这看似只是孩童般的游戏,但其实引出了她的太奶奶为了让更多文人墨客能够以实惠的价格用上好墨,不增加任何香料却能靠着手法让墨有香的铺陈…
这个铺陈是制墨细节的分析,更是一种传承,也是作者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让故事在尾声中有所升华。江玥儿和林潮生在“写烟阁”听掌柜翟爷爷讲述老师长给江林两家传授《墨注》的故事,见识了含润凝香墨--墨妖,同时还明白了“十万杵”手法对于制墨品质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展现都是作者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展现的一种理念:只有用心、才能做好一件事情,才能更好地成长!其实不只是青少年,故事中还写到了很多长辈的形象,比如老师长、烟阁掌柜翟爷爷江玥儿的父亲、林潮生的父亲等等。正是在这些长辈地引领下,少年们才成了明月镇遭遇困境时的解困人。
《远山如贷多看似写的是制墨技艺的传承故事,细细品来写的不止是制墨本身,也是制墨技艺的传承。正如清代诗人赵翼在诗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远山如黛》则是-远山如黛出少年,不止烟墨释人间…
此文章2025年发表于中国新闻报 2025年2月12日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