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望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雷诺尔·雅各布森在1968年的一项经典实验中提出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个效应描述了当一个权威人物对个体持有积极的期望时,这种期待可能会影响该个体的行为表现,使其达到甚至超越那些期望。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个教育环境中进行研究,他们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学生名单,并告诉教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显示有很高的学习潜能,但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随后的学期里,教师们对学生们的期望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无意识中给予这些“高潜力”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结果表明,这些被标记为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的成绩确实有了显著提升,尽管他们的实际能力与其他同学并无的区别。
这一效应强调了信念、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对个体表现的影响,说明了在教育、管理以及其他许多情境下,权威人物所持有的预期可以作为自我实现预言来影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它提醒我们应当树立并传达积极的期望,因为这有可能激发他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效应,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和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模仿以及他人强化对学生行为发展的影响。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可以作为外部强化物,通过示范、反馈和奖励机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个体的行为会受其对现实预期的影响,当一个人相信某种情况会发生时,他们的行为可能无意中促成这一结果的发生。在教育情境中,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具有高潜力,他们会无意识地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这反过来又可能提升学生的表现。
3.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潜能,认为积极的环境和关系能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期望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
4.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等。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师的积极期待可能导致学生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