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187——192章)(3月21日)3395字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87章到第192章,它们分别是《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1)》《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2)》《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3)》《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4)》《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5)》《听孙庆忠教授讲课笔记(6)》。

这几章讲述的是李彦国老师想到河北卫视《家政女皇》到王金庄拍摄的事情,他一直想把这段故事加到地名志中,但不知道孙庆忠教授会不会同意。想到了孙教授,李彦国老师内心热流涌动,回忆起听孙教授到王金庄讲课的那段过往。

李彦国老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太行深处的王金庄比较闭塞,他没有上过大学,但他竟然有机会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坐在一个教室里,一起聆听来自中国农大的孙庆忠教授讲课。贺献林局长和李彦国老师都被深深感动了,贺局长请李彦国老师把孙教授讲的内容整理一下。

一、梯田协会的价值所在。我们永远记住孙庆忠教授来王金庄授课的那一天吧!那一天是2019年10月19日,参加的人员有中国农业大学的部分师生和王金庄梯田协会的72名会员。

王金庄梯田协会是由涉县农牧局组织发起,由王金庄五个街的村民志愿者参与的组织,入会是为了加入梯田保护行列,为王金庄申遗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和中国农科院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一起参与到梯田地名、农作物、村落文化等工作的文字撰写和资料整理中。

孙庆忠教授这样鼓励梯田协会会员:“你们敢于大胆地走进梯田协会,不仅仅是为自己做事,还想着为咱村做事,为别的老百姓做事,这个很了不起啊,如果咱村4525号人,能有1000人有这样的想法,咱村就会是全国的模范村。所以咱们70多位会员,还有没有入会的想为村里办事的人,咱们把这样的力量一点一点地叠加,总有一天咱们梯田协会就真的能够称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织。”

孙庆忠教授仿佛就是王金庄土生土长的村民,他掷地有声的话语里用的都是“咱”字,他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啊!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是因为他对王金庄的旱作梯田、一草一木、朴实的村民充满了感情,对王金庄的梯田协会寄予厚望。

梯田协会及会员们做出的种种努力,为梯田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2021年9月,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现在梯田协会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它把为王金庄做贡献的人汇聚在一起,面对很多年轻人弃农经商、离村入城的风潮,努力保护着王金庄3589亩的梯田,用心传承着王金庄700年的历史,它要给王金庄的祖先一个交代,要给王金庄的子孙做出表率。

王金庄梯田协会,不仅要保护这片梯田,也要留住乡愁,让王金庄人过上好日子,还要保护老人、帮助老人,让老人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现如今涉县正积极谋划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和梯田农产品区域品牌,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梯田协会又有了新的功能、新的价值。

二、申遗背后的大功臣们。孙教授在给农大师生和梯田协会会员讲课时,特别提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涉县农业局贺献林副局长。孙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王金庄作为涉县旱作梯田的核心保护区,如果你们家有一天富起来的时候,别忘了感谢他。”“别看我是大学教授,他是县里的农业局局长,我得拜他为师,到目前为止,咱们王金庄村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我都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孙教授言辞恳切,表达了他对贺局长深深的敬意。

我们一起回首申遗的艰辛历程,那里边有贺局长艰难而又坚定的足迹。漫长的申遗征程中,贺献林局长在前台、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到中国各种各样的会上去讲,到东亚会上、到日本去讲,只要有一点机会,只要他抛头露面,他就讲王金庄,好像王金庄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其实他并不是王金庄人,他是涉县的“七品芝麻官”,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来推动这件事阻力重重,但他不怕,他在村里大力发动,在县里积极推动,在省里、在国家、在国外,他不遗余力地去宣传王金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贺献林局长,就没有王金庄申遗的成功,从最初的申报,经过中科院,再把申遗报告拿到农业部审批,整个过程很艰难,贺献林局长带着县委书记跑到北京去答辩,91个遗产地评选出二十几家入选申请单位,其中就有涉县。

涉县能够力排群雄,脱颖而出,贺献林局长功不可没,有这样的地方官,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有这样的基层干部,不仅申遗能够成功,乡村全面振兴也指日可待。

“一枝竹蒿,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王金庄申遗成功绝不是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贺献林局长是王金庄的“百事通”,他丰厚渊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梯田协会那里学来的,是从王金庄老百姓身上学来的。还有孙庆忠团队、香港乐施会等等,他们都为申遗工作做了不同的贡献。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外求资助,内挖资源,最终促使王金庄申遗成功。所以说申遗的成功是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结果,每一个为申遗工作做贡献的人都是王金庄的大功臣。

三、孙庆忠教授的美好愿景。孙教授对王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片神奇的土地饱含着深情,几年间,他一直在为王金庄的申遗工作奔忙着,而且他的目标不仅仅在申遗成功上,他还把目标锁定在乡村振兴和老百姓都能过好日子上,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王金庄的农民兄弟。

在课堂上,他列举了芬梅的婶婶上吊自杀的事儿,五街75岁老人得了青光眼却无钱医治的现实,亮红的婆婆大字不识的尴尬;列举了没机会上大学的80后90后的枯燥生活,这些例子说明王金庄的弱势群体还没有得到关注。

针对王金庄存在的状况,孙教授提出了美好的愿景——未来的王金庄依靠好山好水好地方,每一条沟背后都有故事,每一条沟都藏着宝,宝贝都变成了钱,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腰板挺起来了;

王金庄申遗成功了,全村4000多人都成了世界公民,红土场那个学校建起了社区大学,村民在那里学写作、学美术、学绘画、学写大字、学乐器、学舞蹈,王金庄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了;

梯田协会又有了新的功能,除了文化功能,还有经济功能,肥定这个梯田协会会长成为了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协会为老年人办起食堂,让老年人有地方吃饭,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让他们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梯田协会还有其它功能,妇女们成立了巧手娘协会,有的会员利用家乡特色,为村里人提供一条龙服务等等;

王金庄人都成了世界公民,全村不仅生活富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村民的素质也有了空前提高,每个村民对王金庄的一切如数家珍,让中外游客对他们竖大拇指;每个村民都有灿烂的笑容、良好的修养、良好的家风民风;

到那个时候,王金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王金庄成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优质村庄,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王金庄真正变为现实。

四、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孙庆忠教授在勾勒王金庄蓝图时,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申遗成功了,没有人种地了,怎么办?”这是王金庄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不,这是整个农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给中.国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别的产业,唯一不能没有农业。”孙庆忠教授的呐喊振聋发聩。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没有了农业,我们的14亿人口将吃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提出,“要把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这个嘱托里不仅仅涉及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有粮食安全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村子,只要你兜里有粮,心里就不慌。

所以,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地,王金庄一定要保留着种粮这个传统,要保留下去,在保留的过程中也就保护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这富饶的土地是王金庄人的根,这神奇的土地是王金庄人的希望。“我们幸福就幸福在,我们把希望深深埋在土地里”。

孙教授虽然来自遥远的北京,但他是了解王金庄人的,更懂得他们的希望与企盼。“我们涉县,像我们这20条大沟,120条小沟,该有多少,所以这里没有穷山恶水,这里没有荒山野岭,这里有的都是我们的土地,祖祖辈辈就靠这土地刨食儿,所以对它充满了感情,让你不种,你心里会空落,不仅仅对不起自己这张嘴,向上对不起祖宗,向下对不起儿孙,我们秉持着这样的心情,这块梯田才持续了700多年啊!”

孙教授道出了王金庄人的心声,所以才会有李彦国老师,顶着矿灯夜以继日去除草去耕种,才有新一代王金庄人王虎林提出的“复垦梯田计划”,才有一直在持续的梯田保护行动。

相信王金庄旱作梯田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相信王金庄人自己的饭碗会一直端在自己手上,相信世界文化遗产地——美丽又神奇的王金庄未来会更加美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