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我喜欢路遥的每部作品,你会不会断言我是路遥的盲目小粉丝儿?其实传统的中国青年普遍比较喜欢这一类作品的写作手法,朴实而动人,用一些平凡人的故事对读者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消极或者积极。
《人生》这本书虽然无处不在传达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许多人将这本书划为励志书类别,我也不是为博眼球才说这本书会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或许我必须写一篇读后感来整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一个月的思考。
主人公:高加林(普通农民的儿子,有才华有抱负,心气高)
概要:
- 高加林未考上大学,进入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师,由于大队书记的儿子三星高考落榜,被顶替了教师岗位。沮丧后只得安心做回农民,随后被大队书记亲家的二女儿巧珍表白,这个热烈爱着高加林的姑娘给了他失落时所需要的所有安慰,两个年轻人热恋了,准备在农村就这样简单一辈子。
- 高加林的叔叔返乡任职,也间接给高加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经过安排,高加林进入县委通讯组担任通讯干事。城市生活的舒适,伴随着黄亚萍的表白以及心中对理想的追求,高加林选择了离开巧珍,而和黄亚萍在一起。两个早期都市里的年轻人,自由而热烈的恋爱,意气风发的加林不加掩饰的展露自己各方面的才华。
- 巧珍为了成全加林的理想,选择了同样农村的马栓。而由于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结合,使得黄亚萍和张克南分手,克南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加林通过关系进入通讯组的材料,揭发后使得加林被革去职务,回到农村。
人生又怎么会只有一次大起大落呢,书的介绍中有马云先生的评论“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其实整篇文章看下来,作为同样出生普通且看过无数靠关系走捷径的我来说,第一感触不是励志,而是关系有的时候真的比学识有用,目前的中国社会依然如此,而我们却改变不了什么。
我想之于主人翁高加林,他的人生中最难受的不是教师职务的失去,而是爱人巧珍的失去。失去并不是最痛苦的事情,而是失而复得,再次失去,才最让人崩溃,并且失去的比第一次更加彻底。德顺老先生告诉加林: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是啊,多么善良单纯的巧珍,高加林如果选择了巧珍,拒绝了黄亚萍的表白,那黄亚萍就不会和张克南分手,张克南的母亲也就不会被惹恼去揭发加林通过关系弄到职务的事实,或许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般一无所有。人生,关键的总是那几步。
积极的人看完后,肯定告诉自己,一定要汲取书中的经验教训,戒骄戒躁,时刻不忘初心。
消极的人看完后,会告诉自己,不是自己的终究跟自己无缘,一切都是命啊!
当阅读到加林狠心准备和巧珍分手时,巧珍痛苦到心碎却还在为她深爱的加林做考虑,始终不愿自己拖累到他,为了他的幸福,自己甘愿放手时,没有人会不被这姑娘的善良所动容。于巧珍来讲,她的人生本来可选择的余地就少,如若能和高加林在一起,倒是心想事成,本来就只有马栓可以选择,最后还是嫁给了马栓,人生就像开了个玩笑,中间虽然弯弯绕绕,结果却没改变。
令我动容的是,故事的结尾,高加林并不如我预料的那般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反而成熟了许多,知道了自己的心里爱着巧珍,也没有责怪克南的母亲,反而想要成全黄亚萍和张克南。在我心里,还是佩服他的,毕竟得到后失去,并且几乎是永久的失去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此刻,在他的心里,唯有失去巧珍才是真正令他心痛的事情。
将话题拓展开,放在我们目前的时代,我们需要明白人生总是悲欢离合相交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事事顺利,无忧无虑,我们作为偌大社会中卑微的一员,只能尽量按照自己的初心去踏实的走好每一步,尽量不让自己后悔,之于自己的一生,那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