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是社交动物,我觉得,他只说对了一半。
原古时期,人是很少的,面对这个大自然的环境是很无力的,这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同胞,可能比现在在国外遇到老乡还激动;而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倍增了许多,与此同时开始发生人口聚集效应,大量的人只生活在城市中,部分的人生活在乡村,很小部分的人生活在其它地方。
你现在是不是不用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群人,而一个人可以独处的时间反而变得很稀缺,自我交流的时间就更少了。是不是自己在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对,就是自我交流的时间。
最近发现了一个不错的自我交流的方式,一个人走走。就是一个人没有目的的,在路上散步,你走的速度随你,你走的方向随你,你走的时候要做的事随你,但不要因为炫耀而去做这件事。
我自己会找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吃完饭之后大约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我找了一条乡间小道(我公司的工厂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沿着小路开始随性的走,带上耳机听着轻音乐,看着得到上笑来老师的专栏开始朗读,不用刻意高声,只要自己听的见就好。
读完之后,我就开始自问自答,比如这个概念还可以用到哪里,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或是想到哪就问到哪,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快乐和自在。
路上可能偶尔会遇上几个陌生人,我不会刻意的去和他们有眼神的交流,但是我也不惧怕。因为我知道此刻就是我的天地,我享受当下就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言自语开始有了一种负面的色彩。好像对自己说话是一种不可以理解的事情。你可以一个人听着广播,一个人去读书,一个人进行写作,唯独很少一个人做的就是说,一个人说话,真的是很少做的一件事。
我曾经尝试去回答为什么我很少和自己说话这个问题,我在想是不是这个行为和精神病人的行为趋同,而遭到社会的不认可,所以从小就没人会教我们这么做,我们这么做的时候肯定会被责骂吧。但我认真想想这个问题。自己和自己说话,是内心的本我在和自我进行交流。这和我们写作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在自我交流。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过精神的三大部分,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和自我的交流,也就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交流,是自我了解本我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在工厂周围走起来的时候,发现我认识世界又多了一个维度。常常是开车从路边经过,整个世界是被加快了的,就像听着快放的语音,无法把握说话者的音质和情感,留下的只是剩信息。
我看到路边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的投影随风而变换,树干是凹凸不平的,最下方是用白漆涂抹着的,这都是不曾发现的美。
而现在的空中飞人(常年乘飞机的商务人士),他们可能一年的飞行距离加起来可以绕地球N圈了,但他们不知道飞行的过程中经过了什么,A点到B点,就这样而已。
随着信息革命的蔓延,社会的效率更高了,毫秒级的传输使得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等待过程,而是更高效的去获得我们想要的,而信息经过了什么,或许只是物理学家比较清楚。我们需要慢慢去感受这个世界,而形成更完整的世界观。
我们都曾听过,慢生活和快生活的不同理念。这种二元(非黑即白)的说法,好像我们不得不在其中做出一种选择。但我们其实还有第三种(甚至更多种)选择,就是让自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而这个并不需要听别人的指令。而一个人走走就是可以调节自己生活节奏的方式。
有人会问,一个人散步多无聊,多点人不好吗? 我想生活是有很多面的,人生也不应该只有标准的生活方式,社交时人和人在交流,倾听与诉说。而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也应该多一些交流,而一个人走走就是一种特别好的习惯,它可以让你慢下来,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自然和内心细微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你需要的。
试着去体会一个人在路上的点点滴滴,去感受内心的声音,去理解大自然的美妙。
而如何去开始一个人走走呢?我建议可以在工作日的中午或是一个空闲的周末,找一个不太多人认识你的地方,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走的累了就歇歇或者骑骑共享单车,过程中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也可以尝试自言自语,这其实一点也不孤独,而是去尝试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希望可以收到你在“一个人走走”过程中的照片和不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