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阳春三月,最好的季节,公园的空气里有樟木树清粼粼的香气,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但是,我却只看到了榆树的嫩芽,我渴望的是将它们煮成食物,这个时候的我,大概是生理需要占优势,所以,除了食物,根本无心欣赏美景。
今天的天空出奇的蓝,透过稀疏的树叶和傍晚的光线,有一份久违的空灵。可是,我却带了一个防雾霾的口罩,周围越来越多的呼吸道病人总是提醒我这份看不见的危险。所以,我在吃饱了榆树叶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公园的长木椅上坐了一位姑娘,据民警说是离家出走的,但是不管民警怎么动员她,都无法让她动身回家。这个姑娘,大概是要离开那个缺乏爱的家,她的基本需求是爱和归属。
那边有跳舞的大妈,领舞的那位眼神手势一板一眼,彷佛自己是梅兰芳在舞台上,在围观群众的眼神和表情里,她更加自信了,所以,大妈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实现了她的自尊需要。
公园里看不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也许边上那个画画的孩子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基本需要的一些特点
1、需要层次中的例外
各个需要不是一定会按次序来满足的,有很多的特殊情况,比如一个长期失业的人,很可能就会丢失部分需要,总是仅仅满足于获取足够的食物而不追求爱,归属,自尊等。
还有的人,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如果缺乏足够的爱的哺育,可能就会形成变态人格,永远丧失爱的需要和给予爱的能力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
还有是具有一些高尚理想的殉道者,他们为追求某个理想或价值可以放弃一切。比如特蕾莎修女。
马斯洛在书中几次提到,如果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一直处于被满足状态,那么拥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更坚毅的个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我记得依恋理论提到,一个拥有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孩子,可能有更强的复原力。
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爱可以给人更多的力量面对挑战。
2、需要的文化特质
基本需要具有跨文化的共通性,普遍性和根本性。也许,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只是通过做不同的事情来满足同样的基本需要,所以,表面看起来,有人在塞纳河边跑步,有人在黄浦江边foot massage,究其根本,可能同样为了自尊需求。
也就是说,根据马斯洛的研究,这个需求理论的应用是跨文化的。
3、行为的多种动机
大多数行为是由多种动机促成的。比如,抽烟是为了过烟瘾,也是为了和人套近乎。
4、非动机的行为
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表达性行为只是人格的反应,没有动机。比如说话走路的风格。
其他就不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