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重看了一遍肯.罗宾森爵士2010年的TED演讲—展开学习革命!,演讲中他提到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为孩子所创造的环境是多么竞争激烈,使得很多人说:「大学起始于幼儿园」(College begins in kindergarten.),所以他举了在洛杉矶看到关于幼儿园入学必须面试的社会现象。虽然听起来像一个笑话,但很不幸地这是一个事实,看看下面这则2015年暑假期间出现在香港街头的广告。
肯.罗宾森爵士演讲中提到教育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从众”,也就是跟风,整个教育体系建筑在快餐式的基础上。这的确点出了关键性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希望有所改变,但又要求速效,因此这些年来教育界所尝试的新东西从来没有少过,建构式数学、翻转课堂、学习共同体、STEM、机器人、AR/VR、儿童编程(kids coding)、……,每三五年就有一个新名词,并不是说这些教育创新不好,而是我们教育界一听到西方或已开发国家的最新教育政策是什么,便整套拿过来套用,施行效果不好而最终又把它们丢弃,再去跟另外一个流行。
把这些教育新名词想深了,其实大多有其道理,问题出在大家跟的时候只学了皮毛,从不细细思考它们的本质和与自身文化的融合性,只抄了形,却没了体,就会造成还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的孩童得要上学习逻辑思考训练的编程教学,小组活动的分组要固定是几个人一组,还要搭配可自由调整组合形状的课桌椅等空有形式,实质全无的教学”创新”。
造成这种现象的症结主要在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被各式各样无形的”枷锁”束缚。当教师和课堂活动变成固定形式,大家都习以为常,如何能够产生任何变革,就更谈不上创新。即使有了新创的想法与作法,如何能被复制、传播、扩散、改良,如果没有一套方法和机制,会使创新只局限于一个课室或一所学校,无法带来任何影响力。
在「教案vs教学模式设计」一文中比较了教案和教学模式的形成与表达方式,并提出以「三层式学习活动架构」做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其中一种方法。将两者摆在一起讨论的目的并不在定位教案设计的不合时宜,而是企图打破存在所有教师心中的一个框架,解放对于教学工作的思考角度和工作习惯。须知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在课堂教学活动,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课堂活了,学生的思考也就活了,否则教师教学倚赖教科书,教学实施步骤每分每秒紧跟着教案设计,一切都僵化了,学生如何灵活得起来?更重要的是藉由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引导教师对教学的思考能够回到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教学活动中「参与的人员」、「使用的材料」和「实施的方式」。
现代社会前进的脚步如此飞速,其实是信息技术的本质与运作型态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软件开发或芯片设计的最根本只是0与1的位元,新一个版本的软件或芯片,只要能以更短的时间,运算得到相同的结果,哪怕只是缩短0.01秒,都能推翻原有的应用。而这样的进步经常是建立在原有程序或演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人员只要进行部分修改所取得的成果。所以进步是积累出来的。
再看看近来火红的共享单车服务,最为知名的摩拜单车(Mobike)于短短一年内在十五个城市投放超过十万辆的单车来启动这项服务,它彻底改变原来公共自行车的运作方式,但更精细化解决同样的问题。公共自行车服务需要固定的车桩,因此要骑乘这些单车必须找到车桩的位置,归还时也同样必须找到车桩来锁上,但这些车桩可能和用车人的行程起点与到达终点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方便,但不够便利。共享单车汲取共享经济的精神,但创建更为体贴的使用者经验。用车人透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找到距离最近的单车→锁定它让人在未到达前车子不会被别人骑走→扫描机身二维码解锁扣款→骑行→锁车完成交易,它让人随时随地都能有车骑,政府机关也不需要任何基础建设(包括车桩空地与用电设施)投入,便能解决一部分人的短程出行问题,附带还帮忙降低一点空气污染与减少交通雍塞问题。
但要提供共享单车服务,背后却是一连串模式建立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摩拜单车创办人胡玮玮说为了尽可能提高单车运转率,她和团队开发不须充气的车胎和无炼条的齿轮传动,延长单车的寿命并让车辆使用与维护成本大幅下降。如果不是将整个应用过程拆解到最微小的细节,再一一为每一个节点找寻最佳方案,无法成就这一项广受欢迎的服务。所以创新是从事物的本质发展出来的。
教学模式设计的目的与教师惯用的教案一致,都是在表示一个完整教学的流程与涵盖的所有要素。但教学模式透过结构化设计与图像式表达,使个人与群体的教学经验可积累、可组合、可修整、可传达,让教师更能专注在个人教学的本质来发展课堂活动,解决了教案僵化的缺点,为课堂教学的进化打开一扇窗,创建了教学方法创新与进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