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太焦虑的家长

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怎么样”“能不能上个好学校”这个几乎是开口必提的事情,一比较,落差就出来了。

再说,传统观念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就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再加上比较,能不焦虑吗?

我们先来分下类,学生可以简单地分为学霸型、放牛型,中间型,家长可分为学习至上型、放任型、中间型。

如果搭配一下,一共有9种情况了,显然,除了学霸型学生百搭之外,其他的或多或少会让人焦虑。

那就去上个辅导班吧,要知道辅导机构的招生老师,很有可能就是制造焦虑的高手,一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了,学习习惯不好呀,注意力涣散呀,粗心呀,几乎啥问题都出来了。

怎样才能做到不焦虑呢?

不焦虑,也不太现实,只能说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焦虑。如何做呢?

首先,要知道学习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每一个新章节,都是一个新循环的开始,从开始的的兴奋,到因为深入学习、难度增加而跌入谷底,到最后,终于看懂一二而如释重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随后,又会开启一轮新的循环,如此往复。

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老是力不从心,感觉一直没学通,这个就是正常状态。而且,每一段经历,都会把自己带上一个新起点、新高度。

随着接触的东西也越多,就会感觉自己越多东西不懂,这就是所谓的“学海无涯”吧,管它呢,踏踏实实地学就是了。

第二,认清问题的本质。

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习能力,但是并不决定一切。

像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有所谓的“好”的学习习惯究竟是什么?是你想像中的那种一直不停学习吗?还是成绩好,听话?

最好的状态,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该玩的时候就放开去玩。工作、生活得平衡,学习、生活也得平衡。

还有,像注意力不集中,粗心,这个本身不应该是个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才是常态。

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导致精心犯错,解决办法很简单,检查就是了,学习去检查,速度适当放慢,给大脑足够的时间,这个能解决了,并不是需要去做什么,注意力训练之类的。

所以,我们眼中的某些问题可能真的不是问题。

第三,长期视角。

一时的好,也不代表会一直好;一时的不懂,并不代表一直不懂;一时的差,不代表一直差;总之,一切都得靠积累。

从长期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或许你就能静下心来,接受孩子一时的笨拙。

但是,这并不代表家长就不作为了,家长可能更需要学习了,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引导,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