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回到《时间简史》。在上一集中我们对《时间简史》这本书,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一集将正式进入《时间简史》的正文部分,开启我们的时间之旅。时间其实可以单独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但这门学问不叫"时间学",而叫"宇宙学”,英文是cosmology。这门学问,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也就是公元前400年。
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意识到时间有什么可研究的,大家热衷于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说的简单通俗一点,就是: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当时的人,还不能叫"地球”,因为还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球,只能叫"我们的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最先给出答案的,是智慧的古希腊人,因为他们发现地平线开过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之后才能看到船身,所以得出"地球是圆的"这样一个结论。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是平的,船帆和船身应该同时进入人的视线,只有当它是一个圆球形,你最先看到的才是船帆。
到了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人中出现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叫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于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这个问题,他给出了另外两条很重要的证据:
一是亚里士多德最先认识到,月亮是月牙形的时候,缺口的黑暗部分其实是地球的影子,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时候,挡住了部分本来应该照射到月亮上的太阳光。
亚里士多德就发现:月亮被挡住的部分总是圆的,这里注意一个"总"字。是圆的不要紧,问题是它总是圆的,那什么东西的影子总是圆的呢?一定是球体!
你可以再想象一下,比如说一个圆形的盘子,你把它摆在一堵墙的前面,它在墙上会有一个影子。你转动盘子,它的影子也跟着变化。但除了盘子是正对着墙的时候,其他情况下,影子都是椭圆,而不是圆。只有一个球体,不管你怎么转动,它的影子始终是个圆。你可以自己找一个台灯,在墙上试一试。
第二个证据,需要经常旅行的人才看得出来。就是在南方看到的北极星,比在北方看到的位置要低。因为地球是圆的,人越往南走抬头看北边天一个物体就越容易。
我们看两个极端的情况,比如当你在北极点的时候,北极星就在你头顶上,这个时候你必须要完全仰头才能看到它。但当你站在赤道的时候,你往北边看你的视线本身就是朝北的,不需要抬头就能看到北极星。如果地球是平的,南北的这种视线变化就不会这么明显。
所以根据这两点线索,亚里士多德断定地球是圆的。
亚里士多德觉得,只回答地球是圆的是平的,还不过瘾,他要进一步回答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他发现太阳、月亮这类天体看上去都像是绕地球运行的,于是他完善了一个当是已经流行的学说,就是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并且是以地球为圆心做一个正圆形的运动,就是圆周运动。
这里面补充一点,地心说其实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而是他的师兄,一个叫欧多克斯的人提出的。
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可能是最早证明一年不是365天,而是365天又6个小时的古希腊人。咱们每隔四年2月份会多出来一天,2月29号,就是这6个小时多出来的。
因为欧多克斯跟亚里士多德两个人都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又比亚里士多德年长一些,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师兄弟的关系。
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开始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了:他怎么知道所有星球都做圆周运动啊?
这纯粹是出于他个人的喜好,因为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都认为圆周运动是最美的,所以这完全是一种审美选择,因为"圆”最好看而已。但是近大远小的道理谁都知道,比如天上的月亮有时候看起来就大一些,有时候小一些,所以月亮跟地球的距离肯定是时远时近的,你怎么用圆周运动解释呢?
一个完美的圆周运动,月亮离地球的距离应该是不变的,就等于这个圆的半径。月亮应该任何时候看上去都一样大,又怎么会时大时小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可能因为当时的科技比较落后,观测手段很有限,大家也都没在意这些细节。
一直到了公元2世纪,古罗马有个天文学家叫托勒密,他在圆周运动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
中间是地球,边上全是一圈一圈的圆环,代表星星的运动轨迹,看上去有点类似于那种一层套一层的玩具。就是文稿中的第一张图。托勒密这个人观测记录和绘图的功夫是超一流的,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鼻祖。
那他为什么要作这样一个模型呢?因为这个时候观测手段进步了,发现单纯的圆周运动跟天体的实际情况不符,误差比较大。托勒密作这个模型的目的,就是要在保留圆周运动的前提下,对地心说进行修正,使它尽可能的准确。
这里可以剧透一下,托勒密的修正方法从理论上来讲其实是错的,连他本人都认为是错的。
因为这个修正方法非常的复杂,简单来讲,就是星星同时在做好几个圆周运动,在大圆周之外还有小圆周运动,连托勒密本人都不认为大自然会遵循这么复杂的规律。但即使用这个错误的方法,托勒密居然能把星星的位置计算的相当准确,就连航海家都需要用他的这套方法来确定航向。
那么这个模型虽然误差已经比较小了,但那个时代,人们开始关注细节了,大家开始来找茬了。除了误差之外,它还需要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托勒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瑕疵,他不得不假定月亮确实,有时候离地球近一些,有时候远一些。
第二个挑战:为什么夜晚天上星星的位置总是比较稳定的。就是星星都在绕地球转,但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为什么会保持不变?为什么不会像流星一样到处乱飞。
比如,十二星座,它们在天上的形状是比较固定的,所以才会被看成是一个个星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托勒密给宇宙加了一层壳,这个壳的学名叫"最外层天球'所有外面这些恒星都是"镶嵌"在这个壳里面的,是固定的,所以它们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不变。
这个说法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但它很对教会的胃口。教会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主流媒体",有绝对的话语权。宇宙的最外层是一层壳,就表示它有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外,就可以有天堂和地狱。这是教会非常喜欢的,因为跟《圣经》里天堂地狱的说法相一致,方便教会去树立权威。再加上精确度非常高,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呢就被教会奉为真理,成为一个官方认可的科学理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的西方啊,人们生活的中心就是宗教。
本集【得到】
这一集我们讲了地心说的发展史,它最先被欧多克斯提出,后来被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逐步完善,这整个过程前后大概500年左右。下一集会向你介绍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理论,就是"日心说"。这回宇宙的中心就不是地球了,变成太阳了。而我们关注的重点恰恰不在于是地球还是太阳,通过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请继续关注《时间简史》第3集:人生赢家哥白尼。
思考题
我们现在说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那"地心说”要如何解释白天和黑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