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回的中心人物是杜少卿。这一人物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的。
先是第三十一回,鲍廷玺通过莫愁湖高会,看到了杜慎卿的慷慨大方,就起了向他借银子重新建戏班的念头。但杜慎卿怎么可能把钱花在对自己没名没利的人身上呢?他在摆出合理的理由拒绝之后,就推出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并且向鲍廷玺详细地说明如何才能顺利地得到杜少卿的慷慨之助——得先用酒买通管家王胡子,只要提认识杜老太爷,并高抬他,就可以了。
鲍廷玺于是就去找杜少卿了。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果然,杜少卿的确是慷慨义气 、清高孤傲之人。他不仅好酒好菜招待客人,还给门客抓药治病;并且不畏权势,不去攀附本县知县,还在自身无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如此古道热肠,仗义疏财,实为少见!难怪韦四太爷道:“世兄,这事真是难得!‘鲍廷玺吐着舌道:“阿弥陀佛!天下那有这样好人!”
接下来的这三十二回讲的是杜少卿是家产是怎样被“败光”的—— 韦四太爷要回家,杜少卿送了一只玉杯和衣服。因平日施舍“成性”,又没有银子使用了,就叫王胡子卖了一块地,得了一千多两银子。接下来一连串的大方,这些银子就没了——1.娄老伯的孙子要回去,送了一百两银子;2.仆人黄大的房子倒塌了,送了五十两修缮银子;3.臧三爷收了别人三百两银子,替人买秀才不成,人家索要银子,臧三爷怕吃官司,借了三百两;4.张俊民的儿子想考学,因为是冒籍,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替他疏通关系;5.知县王老爷丢了官,没处住,虽然从未来往,仍然腾出一间屋子让他搬进来住;6.鲍廷玺见要组建戏班子,也借到了一百两。7.娄老伯回家,拿出百十两银子来付与娄太爷的儿子回去办后事。唉,哪还有剩?
娄老伯回家前的叮嘱:要学会持家,出借银子要分人分事。多么中肯的话呀!但是杜少卿慷慨依旧!
到了三十三回,自从送了娄太爷回家之后,自此就没有人劝他,越发放着胆子用银子。前项已完,叫王胡子又去卖田,得了二千多银子,随手乱用。又将一百银子把鲍廷玺打发过江去了。王知县事体已清,退还了房子,告辞回去。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银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并与本家,要到南京去住,和娘子商议,娘子依了。去南京的路上,管家王胡子拐了二十两银子走了,杜少卿付之一笑,只带了加爵过江。
搬到南京后,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也少不得回拜。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实是洒脱!接着,迟衡山同杜少卿商量建泰伯祠堂,以传承传统礼乐,自己捐银三百两,并向众朋友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