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一大早的冲动,我改签了车票和周老师约了个案。在路上脑袋都是乱的,因为去年就一直有一个冲动是想要和老师约个案的,但是一直在矛盾中,直到前天和老师的对话以及今天的书写发现了我的恐惧和自责,我当下立马改签了票,和老师发了消息。其实是有一些忐忑的,觉得没有问老师的时间就订了票,万一是没有时间的话,就太冲动了。
所幸老师很快就回了我,也敲定了晚上的个案时间。晚上和老师碰面,告诉老师还是有一点乱不知道主要要谈的。在老师慢慢的引导下,我们谈到了爸爸打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一次,我回到了当下去看身体的感觉,去感受爸爸当时的感受,然后我谈到了和爸爸谈论过之前他打我时的对话,以及感受到爸爸爱我的那些温馨的片段。

周老师说在对话中,能感受到爸爸对我感受的在意,所以,爸爸是爱我的,只是可能他只有学到一种管教的方式。再后来,又谈到妈妈的部分,以及自己在家庭中,拯救者的模式,还有和父母怎样的关系距离,是我感到舒服的?
我说,希望和爸爸更亲近一点,后来老师又帮我去细细梳理,怎样是更亲近一点?我说会主动给我打电话或者关心我们,尤其是这一次姐姐在快生孩子了,爸爸也一直在说,姐姐为什么都不主动给他打电话?很神奇的是,当时在一旁听到爸爸说出这句话,我以为这个情形是只会出现在我自己身上,可爸爸居然也会有一样的感觉吗?希望别人主动来给自己打电话?那个感觉就像是不确定对方的心思,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在意自己,喜欢自己和需要自己吗?这个我一直以为强大的,权威的,山一样的男人也会有这样的需求?我想,原来人的心思都是一样的,敏感而脆弱啊,不敢笃定地相信是不是被在意的人同等的在意,被喜欢的人一样喜欢,生怕先主动的人丢了面子,失了尊严。
在这个期间,我压在心里好多年,感情上那件的事一直在往外冒,打乱了我和老师顺流而下的对话。不断浮现的念头无法让我专注在目前的问题上,只好诚实的对老师道出了十几年前感情的纠葛,这件事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知道很多事已经淡忘,但重新被触碰时,那股想要阻止事情的发生,走向以及深深地自责,让我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去消融。之前,我一直隐隐的觉得,也许和自己小时候被暴力对待,所以过于顺从有关,又或者是其他,直到老师说出那句,我倒觉得和你之前那个拯救者情结有关,我才惊觉:虽然我是在后来的感情模式中发现这个部分的,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和拯救者模式扯上关系!可是如果这个部分没有关系,那我既然一开始就不喜欢对方,为什么会因为对方的眼泪,不敢狠心?又为什么在对方威胁我要离婚的时候,因为害怕对方离婚而留下来呢?我害怕自己影响到了对方的婚姻,所以情愿牺牲自己去挽救对方,帮对方承担他的责任,想要牺牲自己去填补对方的婚姻……直到写到这里,我才看见那个小时候,因为爸爸对妈妈的指责导致妈妈不开心,想要牺牲自己拯救妈妈的这个小小的自己,看见那个当时妈妈被关在门外,自己忿忿地爬墙去给妈妈开门的自己,虽然只有二楼但是当时那个小小的自己心里愤怒地想着说,如果摔下去了也无所谓,正好以此让爸爸后悔不给妈妈开门!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潜意识都会帮我吸引一些有问题的人来到我身边,因为我总觉得在关系里需要做点什么,付出点什么,才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对方才会爱自己!了解到这里,我才慢慢愿意放过自己。如果说拯救者和牺牲者的模式是那么深,那么的根深蒂固,我在感情中苦苦挣扎这么多年,才发现这个模式,直到去年,才在和妈妈对话中找回自己的价值感,慢慢学习,去打破这个模式。那当时的我,又如何能够觉察到这个模式,并主动打破它呢?
在那段感情中的自己,当时还是不懂拒绝,不会爱自己,界限不清,心理、情感不独立,也不够成熟的自己。更加没有一个可以帮到自己的人在身边,加上姐姐不断地与自己冲突,又如何能够在当下发生时,会能够清醒而理智?有不一样的选择?或者有不同的结果呢?是的,我们都尽力了,尽力在当下可能的选择中做到了最好!23岁的你,真的已经尽力了,也痛过苦过,经历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如果回到当时,以我当时的认知状态,身边的人和事,我也还是只能做出一样的选择,承受一样的结果。苦痛不是必须的,但却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它让我走上了心灵的道路,一路跌跌撞撞,也认识了现在值得珍惜的人,知道了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老师说,只要界限清晰了,以后就没有人可以再伤害得了你。是的,把别人的人生,别人的功课还给别人,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至于和爸爸的拥抱这件事,学习温柔,柔软地呈现自己的需求这件事是我会在生活中练习的。另外,我和妈妈的关系,我想,也许可以和妈妈更多地表达爱,少一点愤怒,在她和我唠叨和抱怨,乱动我东西的时候,少一点觉得她是不尊重我的,多一点温柔的坚持吧。
嗯,好吧,接下来的功课,就是练习柔软,练习温柔,练习撒娇这件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