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量布置给学生种种课题与作业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教师布置的课题作业以展开学习活动,有的学生也许还会自己设定课题并着手解决。不过,教师布置的课题往往是强制性的。只有当学生把它作为自身的课题并且意识到解决这些课题的意义、积极地去解题时,才是理想的。

    教师的课题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与作业,这些是改革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必须探讨的问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很难离开了情感与需求而产生。不管怎样,学生必须认识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随后伴有操作,以引起朝目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谓之“学习动机”。当确认了操作结果是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产生某种安心感和满足感。同脑不同,人们伴随学习课题的完成,不仅有认知性的变化,而且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否则则就难以完成课题。这种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由于没有像学习成绩那样受到重视,其测定也困难,至今尚未充分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是具体探讨学习必不可少的作业。

  据研究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注意”,是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求。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更进一步的期待。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给予强化一一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跟上述的学习课题的认知解释在起源上是不同的。但是却显示出同认知过程有某种对应关系:“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兴趣。“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使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满足”一一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认知处理上,而且反映了伴随情感需求的因素。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到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一直在想,摩拜单车的之后的发展会如何!今天看到朋友圈有人说摩拜单车改名为摩拜出行,足以看到摩拜的野心。 我甚至有...
    六号八点阅读 163评论 0 0
  • (呆萌写作营 第三期 10号 园宝儿) 高考报志愿那三天,现在回忆起来那些场景依然犹如在眼前发生一般。花了一...
    园宝儿阅读 214评论 0 0
  • 做年计划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日历上醒目标注出的‘2月14’——情节人。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节日,总要过得嘛! 昨天...
    郭小猛阅读 658评论 3 7
  • 假期过了一半,对于孩子来说是美好的,至少我家小屁孩,感觉她是蛮开心的,幼儿园小班结束了,没有给她送去暑假学习,我觉...
    兰子说阅读 282评论 0 1
  • 记得那天和朋友聊关于创业的一些想法,朋友告诉我说,你先去买本《货币战争》这本书看看,然后咱们再来讨论。于是,立...
    许瘦子来世阅读 33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