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发看诗人的生活状态

每日分享 2019年1月10日星期四

文/彭治旗

今日孩子背了一首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有一句“明朝散发弄扁舟”。我问,李白为什么不束头发,要把头发弄乱呢?他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剪掉,就越来越长。弄乱头发是一种很狂放的行为,不受约束的意思。李白不高兴,要出去浪迹江湖。

意思基本上没问题。

我又问,古诗中很多人都写了头发,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他答:“白头搔更短”“白发三千丈”“高堂明镜悲白发”。

我说,你提到了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我要问你一个问题,李白遇到人生问题就把头发弄乱,杜甫又是怎么做的?

孩子说,杜甫还是要把头发束起来,但是头发越来越少,簪子都插不上了。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就答不上来。

我在一边笑,这场考试算是失败了,他要挣得“复活卡”才能免除惩罚。

其实,这是两种人生模式,一种是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种是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你看杜甫写《三吏三别》《兵车行》《哀王孙》等,对国家操心太多,头发都快掉没了,即使这样依然要整肃衣冠,有一种凛凛正气在里面。

这两位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诗歌源头——屈原,既是浪漫主义,又关心现实,屈原的诗歌精神到了唐代这里,滋养了李白和杜甫,巍然耸立起两座诗歌艺术的高峰。

从头发入手,还能给孩子讲诗歌发展,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