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也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得道之人通常无自以为是之心,而以大众的心为己心。善良之人,他善待;不善良之人,他也善待,这就是最善之性谓德性。
诚信之人他信任,不诚信之人他也信任,从而才有信任的环境和诚信之果。
得道之人存在于天下的方式就是以其善良和诚信打气息使大众浑然淳朴。百姓就会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得道之人必把百姓当成孩子这样淳朴对待。
德性之铺陈,在此章有了明确的解析。人之痛苦在于计算和比较,最终在于计较对错和得失,于是便没了善良和诚信。唯有善良和诚信之自然,方能脱离计较之环境,大众才能和融相处。
对善者善好理解,对不善者善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呢?善与不善乃人之行为,此处善之谓对人而非对行为,只有对人和善,便能修正其行为,才为德善。
对诚信之人诚信好理解,对不诚信之人也诚信就不好理解了。诚信也是人之行为而非人之本性,此信乃信人之本而非人之行为,便好理解。只有信人之本才是德信,
得道之人的注意点在人的本性,唯有和善很信任人的真实,而非为环境、行为、能力,那就是真实的德性,所以得道之人之人看人和待人从来就是看人的本来。
德善德信乃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