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书,读着读着就读到了生老病死话题。在这里不聊生,聊聊其他的话题。
生病是人体机能正常的现象,大病小病,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显得尤为沉重。年轻的时候有了什么病没有压力,能抗就抗不吃药,但是一到生病时,就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年轻人该到医院里走走,才了解千奇百怪的病都有,才了解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也才能明白健健康康的重要性。内弟正值年轻力壮,是家里的顶梁柱。却突然罹患重病,脑部出血,说是自出生之时就带的病症,有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叫“烟雾病”。国内医治技术非常不成熟,日本勉强尚可。一家人无计可施哭天抢地,只能在市里的大医院竭尽所能救治,在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一住旬月有余,最后万幸,勉强捡回一条命来。这之后性情大变,与事无争,无欲无求,坦然淡然。这是经历了生与死之后的顿悟,代价沉重些,却也不无裨益,最起码了领略些人生之要义。
即便如此,人也总会老去,谁也抵挡不了时间。岁月带来了人形体容颜上的变化,身体的机能也会下降。身体不再硕直,步履蹒跚,甚至是卧床不起,之前看似简单正常的动作可能也成了奢望。
偶尔在小区内散步,会碰到一些因为罹患中风或者脑梗留下后遗症之人,走路颠簸蹒跚,却极顽强地坚持前行。远方的大娘年轻时身体特好,什么农活都做过,70多岁时却遇上了中风,从此落下了走路不便的毛病。但是依旧坚持着每天到小区内散步的习惯。苦在下楼梯,每次都是手抓着楼梯的扶手,一阶一阶攀附而下……每逢这样场景,总让人心伤不已。
现代人,尤其是大都市之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而忘了身在远方的双亲。有一次和几位朋友闲聊,说到了自己的父母。没几句,一位朋友,四十几岁了,就眼角湿润,泪水涟涟,他刚失去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待”估计是很多人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那些幸好有双亲在的,就得珍惜。父母在,犹如头顶有屋檐,风雨来袭,都有掩蔽。一旦屋檐不在,就再也无处寻,再也不会有那种舒适温馨的依赖感,凡事都要自己去应对了。人穷而返本,一旦遇到困顿,第一反应就是回到父母的双翼之下,寻求安慰和慰藉。才参加工作那阵儿,心劲儿高也累,每次回到家说不出的放松感,特别喜欢睡觉,感觉在睡觉之时,那些压力、不快、纷繁芜杂等等,都慢慢从身体内流了出来。
父母自然期待儿女事业有成,但更期待的是儿女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儿女也莫以为父母看重自己送给他们的钱或物,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毕恭毕敬的心,在细节上关爱他们,而不是摆脸色,做子女的有时候也最难做到这一点,即“色难”。有一篇文章就这样说的:“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我的父母年岁已高,但依然操劳,带孩子,操持家务,还想着种地补贴家用什么。每思及此,心里就无比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