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施甸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1、文化遗迹遗址的抢救性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史前文化、靖边抗战文化、滇西抗战文化
邓子龙靖边遗迹群(清平洞恤忠祠、五关、镇姚城遗址、点将台等)
古民居、古戏台、古庙宇、古驿道、古桥梁、古驿站、古宗祠与省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抗日江防遗迹群、中印(滇缅)公路交通设施、远征军驻军遗址等抗战史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宣传推介;
2、深入挖掘善洲精神文化。深度挖掘善洲林场所承载的精神财富,高起点规划、建设善洲林场红色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善洲林场逐级申报为全国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3、大力挖掘开发提升温泉旅游文化。通过挖掘温泉资源,招商引资重点开发建设坝区温泉、石瓢温泉,把全县的温泉串连起来建成康体、养生、保健、休闲、度假、会务、购物、美食、美容等功能融为一体的养生度假之旅。
4、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
推进“三馆”、体育场、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和“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各项赛事,提高文体设施使用率。
加强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完成93项145个文物保护单位和5个传统民居保护区“四有”保护工作。
4、把握主旋律,与时俱进发展文化产业
我县已将抗日战争江防线阵地交由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将打造生态农庄、天然温泉驿站以及抗战视觉旅游线路。
契丹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挖掘与应用研讨会,7省市区50多位专家
央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军民抗战历程纪录片《怒江作证》,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远征军将领后代、抗战研究专家一百多人。《笙声不息》布朗族歌舞传承题材微电影、契丹文化宣传专题片《契丹流痕》、歌曲《契丹记忆》,书籍《青牛白马的迁徙》、《横戈怒江》《余建勋传》
5、提升城市建设文化品位
中央城镇化精神,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墨施甸·秘汤胜地”。
县委政府已经制定《施甸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0—2030)》,2030年(远期)建设用地控制在8.48平方公里以内,城市总人口8万人;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用3年的时间即可完成远期规划建设目标。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发展思路,做好县城控制性详规、东山片区修建性详规及城市防洪、电力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35个行政村和791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修改和县城规划沙盘建设工作。
6、挤上旅游产业发展快车
围绕将施甸建设成为省内外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面加快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步伐。
坚持规划先行,做好“善洲林场旅游区、姚关生态小镇旅游区、怒江大峡谷风光旅游区、施甸坝田园风光旅游区和摩苍休闲旅游区”五大旅游区规划。
突出资源特色,着力打造“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地质观光旅游产品、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户外运动健康旅游产品”五大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