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玲
现在我已经很了解班里的学生了,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我们就叫他“小小少年”吧。他一点安稳劲都没有,总爱出风头,经常用令人厌烦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比如老师在黑板上写记事,还没有写完,就开始大声嚷嚷,老师,您挡住我了,其实他根本没有既能问到他,他又说我都记到脑子里了。刚在黑板上写完的重要板书,有的同学还没有记完,他立刻跑上来说,我要帮老师做事,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擦掉,结果引起众怒,经常上课的时候趴着歪着,或在别人那个地方搞点小破坏,当别人恼怒的看着她,他却嘻嘻一笑,上课的手里都有东西。我发现说教批评对他根本都不管用,道理他全懂,每次别人犯的错误他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就是无法约束自己,上学期在教室里踢球,说了很多次,经常会听见“咚” 的一声,原来是“小小少年”把球踢到黑板上了。
我决定跟他的家长深入交谈,跟他的母亲沟通后,发现,这是一个来自散养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一致,父亲经常不在家,工作繁忙,非常的严格,每次出了问题都无法及时的管教,总想将同类的问题攒到一起教育,结果发现之前发生的事情,孩子早就能忘到了脑后,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而母亲每天对这孩子非常的溺爱,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也非常的上心,可就是对道德约束上,没有进行很好的教育。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毛病都是小事,却看不到背后的问题,等发现问题严重了也不知道处理,要么简单粗暴的把孩子批评的痛哭流涕,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要么就是无关痛痒的,批评几句,家长也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正在上英语课,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做笔记,我突然看见,听见声音,原来,是他正在玩速叠杯。当时真的是气不打一出来,要在平时我一定会狠狠批评他,因为那是我作为老师的职责和工作。可是我又一想,我如果这样做管用吗?如果换个方法能奏效吗?于是我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端午节会看电影,小兔子也高高兴兴的参加了,可是她看电影时不认真,一会儿喝水,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起立,过一会儿又玩起了自己的小玩具,这时坐在后面的老黄牛不高兴了说:“你就不能好好看吗?”小兔子高声叫道,是前面卖水果的小猴子挡着我了,这时我来问他,你觉得小兔子做的怎么样?他分析的头头是道是小兔子不好,不认真看电影影响了别人,接着我又问,如果卖水果的小猴子挡住了你怎么办?他想了想说,我会悄悄地对他说,为你挡住我了,我笑着说,你真是个善解人意,懂礼貌的孩子,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下还是沉默了。
在我的启发下,孩子说:“嗯,小猴子肯定遇到什么事儿了,也许有人正在买水果,但他肯定一会儿就会离开,孩子点点头。那如果你去把这个故事编个结尾,你会怎么说呢?嗯,等小孩子走了,小兔子继续认真的观看电影,不再乱动,大家都夸奖他,听到这里,我会心的笑了。
谈话的最后,我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从今天开始,每天要在记事本上记录几条,一今天自己做的好的一点,而发现别人身上的一个优点,三明天要改进哪一点,希望这种方式,可以从前而潜移默化的改变他。
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当他想捣乱的时候,或者不安分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就比拍拍笔记本,示意每天写下的三条意见。他就立刻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安安静静的继续听讲,我特意走到他的旁边表扬他,好样的,学会控制自己了,他听了欣喜的点点头,正是在这种自评他评的动态评价东中,前后的是非观念,得到了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矫正,不断的提高,当然,仅仅是反省,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的个性得到释放,这个孩子有一个特长。老师交代的事情。做的干净又漂亮,尤其是班级的卫生,何不让他做,班级卫生监督员呢,于是我悄悄地和他约定,让他在家多多帮助妈妈做家务。而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有一次,我们班的卫生角后面有些乱,他走过去收拾,不超过五分钟就井井有条,拖把全部摆的整整齐齐。灰斗、扫把、拖把一个一个,在它该在的位置,扫一排排,非常的干净整齐和清新,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的赞扬了他,在老师的嘱托和同学们的信任中小小少年决心好好为班级做服务,果然他不负众望,认真的带领给班级同学们打扫卫生,并且他有很多的办法,可以很科学的用最少的时间,最高标准的让班级焕然一新,有一个质的提高。
有了这样的快乐和自信,慢慢的同学们也不光提起他就认为他捣蛋,而是知道他有哪些优点,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这学期她确实也进步不少。
借用王伟博士的一句话最为结尾:“教育是一种温暖的彼此成全,不带任何目的,傻乎乎、乐呵呵地去温暖,去成全。教育就是要小”,不是决胜千里之外,而是温润一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