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人以安居于仁德为美。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怎能算作聪明呢?”
【自解】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诠释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另外,关于孔子“里仁为美”的这一美好愿望,我们可以延伸一下去理解,与德仁的人为邻,可以延伸理解为与德仁的人交往。与人交往,自然不会再仅仅限于邻居这个相对狭窄的人际范围,如果你选择不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和邻居,那么你可以选择和仁德的人去交朋友,这样一样可以实现“里仁为美”的愿望。
(五)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自解】
不可否认,没有人愿意过贫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都希望过得稳定安逸。但是,要想获得这些,必须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如果为了生活富裕而去做一些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就得不偿失了。
(十一)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乡土;君子安于法制,小人安于恩惠。”
【自解】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而且人的精神境界也确实有高下之分,同样也不是强求得来的。君子道德高尚,理想远大,想治国平天下,但这是君子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权利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成为君子,有君子的理想和抱负。普通人心中没有国家大义,只有乡土生计,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最紧要的事情。
也就是说,处在不同社会层次上的人要面对不同的事情,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君子心怀社稷,为政以德,百姓心系生计,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十四)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只担心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不担心没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自解】
如今,有许多人都在抱怨工作难找,抱怨这个社会不接纳自己,却从没考虑自身的原因。关于工作,更关键的问题不是难找,而是给你一份工作,你有没有能力做好。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把你安排到一个很好的岗位,你也无法胜任,也不会有前途。反之,如果你既有能力又肯努力,那么即使从最底层做起,也大有机会成为人上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其担心自己的地位和权利,不如脚踏实地地做好当前的工作,等做出成就,你自然会赢得外界的尊重和工作的地位。因此,静下心来,立足于自身学问和才能的修养,使自己具备胜任各种环境的能力,才有机会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十五)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自解】
做事竭尽全力叫作忠,这是对自己的要求。做人将心比心叫作恕,这是看待别人时的心态。孔子是在教导我们,为人处世,对自己要严格要求,竭尽全力的去做事,对别人则要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