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还在吗?

有人常说,这年头,文学快没了。街头巷尾,人低头看手机;茶馆书店,倒也有书,却更多是摆拍的背景;报刊诗歌栏冷冷清清,反倒是短视频的热闹声响传得更远。于是,有人叹:文学的日子怕是到头了。

可我觉得,这话未必。

古时候,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路远马慢,出一趟门,不知何时能归;瘟疫一来,连最硬朗的汉子都能顷刻倒下;饥荒、战乱,常常像野狗一样追着人咬。那时候的“苦”,是真苦。

物质贫乏,娱乐方式也单调。读书人除了科举,没别的立身之道;兵家子弟除了立军功,也没多少出头的机会。百姓的喜怒哀乐,没有多少出口,只能用诗词、用歌谣、用说书、用墙上的一幅画,表达心里的波澜。独处的时间长,走夜路时,月光都能映出思乡的泪;赶考路上,山水之景也常成寄托情怀的诗句。忠君、爱国、离愁、怀人——这些情绪,就这样被写下,流传下来。

可今天,生活变了。交通便利,物质丰富,医疗条件进步,战乱也远。人们的生存焦虑小了,不必日日为吃穿担心。过去那种“命悬一线”的苦,淡了;甜,也变得均匀。手机里的算法推送,把每个人都喂得差不多饱。我们看同样的热搜,笑同样的段子,连发呆的表情包都差不多。

这样的日子里,文学当然也变了。它不再只躺在书页上,不再只通过长篇小说、诗歌、戏剧来抵达我们。它跑到视频里去了——有人用三分钟讲清一个故事,有人用一支短片拍出一首诗的意味;它跑到音乐里去了——一段旋律里,藏着比千字文章更多的感情;它甚至跑到行为艺术里,跑到街头装置里,让人一眼就明白、甚至一眼就流泪。

有人说,这不算文学,是别的艺术门类。我不这么看。文学本质是表达,是用符号——不管是文字、声音还是影像——去记录情感、思想、困境与希望。过去,文字是最经济、最普及的符号,所以文学就是文字的天下。现在,工具多了,渠道多了,文学也就换了外衣。

时代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古人愁的是生死与飘零,我们愁的,是精神的焦虑与情绪的漂泊。网络让人彼此靠近,却也让孤独变得更隐蔽;资讯满天飞,反倒让人难辨真假;我们比过去更自由,却也更容易被无形的潮水推着走。

文学还在——只是它不必时时站在台上朗诵,不必非得用纸和笔。它可能藏在一首只流行一周的歌里,也可能在一个深夜刷到的小视频里,或是一次路边的对话。它不像从前那样沉甸甸,却在你心口轻轻敲一下,让你忽然想起自己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不要感叹文学的消失。它只是换了样子,躲进了更贴近生活的角落。就像河流改了道,但水还在,流得更宽更远。等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依旧会翻涌上来,带着旧日的深情,也带着新生的形态。

文学,不是古董,不是博物馆里的陈设。它是我们生活里那口深井——平时不去打水,井口可能蒙了灰;可一旦渴了,舀起来的水,依旧清凉甘甜。

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于它能让人在喧嚣和忙碌里,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它是人和自己的对话,是人对世界的低声询问,也是人对别人的一次伸手。无论它以文字的形状出现,还是化作光影、音乐、姿态,它都是人性里那块柔软而坚定的地方。只要人还有喜怒哀乐,还有说不完、唱不尽的情绪,文学就不会死。它会换衣服,会改口音,但它一直活着,等着我们在某个需要的日子里,重新认出它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