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美女,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因羡慕其美,故而诞生了“东施效颦”之典故,《庄子·天运》: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意为:"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后人们用“东施效颦”来比喻盲目地模仿别人。
千百年来,这个典故长传不衰,一是因为西施确实是当之无愧的美女,连“陶朱公”范蠡都为其美貌倾倒。二来,则正是因为有了东施盲目的效颦才更彰显出西施的美别有一番风味。
在美学界存在东施效颦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古往今来,追潮流,学明星,已是美女们趋之若鹜的行为。今年流行紫色,你穿着真美,我也穿,不管肤白或黑,气质活泼还是稳中,满大街仿佛都是晃来晃去的紫葡萄,已品鉴不出紫色的高贵与典雅。阔腿裤大行其道,则从娉婷少女到半老徐娘,个个都晃荡着肥肥的两条裤腿摇曳在街头巷尾。
让我们调转镜头,审视思考:难道教育界里就没有效颦的东施吗?
怎么能没有!
在我身边,就有一位“东施妈妈”。她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她的儿子玉米去年跟着我上小班。这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谓不用心,刚来幼儿园的时候,自恃清高,认为自己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参加过一些育儿培训班,自认为教育的孩子很好,颇有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姿态。时间长了,就显现出山外青山,天外有天的迹象。她的儿子在班里其实并不突出,她所认为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造就了孩子的乖巧谦让,她所主张的礼仪绅士风范反倒阻碍了孩子敢于探索的精神。她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里处处让着别人,成全伙伴忽视自己。
为此,看得出她有焦虑。可是,或许为了维护她高高在上的上帝尊严,她硬是挺着不主动和老师聊起这个话题。反倒是成了效颦的东施,开始观察模仿她所认为的优秀孩子的父母的育儿之道。
班里一个叫麦子的孩子,活泼大方,又爱思考,玉米妈妈看重了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于是她想出了一个绝妙之道。因为每次麦子妈妈都是最后一个来接,所以每天下午,她故意晚来接孩子,就为了让玉米和麦子多出一些时间单独玩,然后她也能和麦子妈妈单独长时间交流育儿经验。
经过交流得知,麦子活泼大胆的个性和爸爸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有很大关系。麦子妈妈是一个敢于放手的家长,不太注重过多的细节,平时在家总是关注孩子吃喝,其他方面都是麦子爸爸负责。而麦子爸爸是一个称职的玩家,喜欢孩子又极富耐心,所以家里就是麦子爸爸和孩子的游乐场,一会儿父子俩举着机关枪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一会儿又躲在沙发底下藏猫猫,周末的时候,上山逮蚂蚱,雨后去后山采蘑菇,还带着孩子去采石场看打磨石头,反正有得玩的地方麦子爸爸都带孩子玩个遍,就连小区里的小草坪,麦子爸爸都能让孩子玩出好多花样,在上面爬,翻滚,跳跃。麦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自然习得一个开朗的性格。
玉米妈妈听了也很赞同,确实也有专家提倡,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释放儿童的天性。而她以前所主张的是培养具有贵族气质的儿童,因为他们家属于富裕的有钱人,将来孩子一定是要出国留学的。
可是,看目前的情况,她的儿子好像并没有被熏陶出多少贵族气质,反而像是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经过一番心里挣扎,她极速调转车头,暂时放弃培养贵族小孩的念头,要恢复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回归无拘无束的状态。
于是,她鼓励孩子在班级里面,有想玩的玩具就要勇敢地抢到自己手里,不能总是让其他孩子拿走,不要太听话,要学会拒绝。
果然,妈妈对三岁的孩子影响力是最大的。在那段时间里,孩子由一个乖乖娃变成了一个疯狂娃。玩玩具,把一筐子的玩具倒出来,呼啦洒在桌面上,来回用手啪啪地拍着玩;参与活动的时候,眼神不再专注,二十分钟的时间不是用手摸摸旁边小朋友的头,就是拿腿踢踢周围小伙伴的小椅子,甚至倒下躺在小朋友的怀里;午睡的时候,用小被子蒙上自己的脑袋,躲在里面嗷嗷的叫,说是不想睡觉;下午就剩下他和麦子没有接走的时候,两个人能把教室里弄得底朝天,椅子玩具摆的到处都是,两个孩子在教室里你追我赶像风一样的跑来跑去……真是让老师十分的头疼。
和他妈妈交流,她说,我意识到以前给孩子的条条框框太多了,以至于在集体里面他总是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现在我想让他释放天性。而且,妈妈说,在家里,给爸爸也制定了非常多的育儿条约。爸爸下了班要全身心的陪孩子玩,现在家里乱的像狗窝一样,要是以前我真是忍受不了可是现在为了孩子我甘愿放弃小资的生活情调。但是孩子的爸爸太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每次让他出去带个孩子都那么为难,过不了半小时就不想带了。完全没有人家麦子爸爸的耐心和童趣。
其实,我想告诉这位妈妈的是:麦子是麦子,玉米是玉米,他们两个天生的气质类型就不同,一个是多血质偏多一些,一个是粘液质偏多一些,性格的差异是天生的,没有所谓的好坏优劣之分,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不恰当的比较;另外,麦子的爸爸和玉米的爸爸也是不同类型的男人,一个风趣幽默富有童心,自己本身就爱玩所以也愿意带着孩子玩,而另一个是做事严谨安静稳重,对于他来说带孩子就是一个科学难题,两个人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而玉米的妈妈,则是典型的东施效颦。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自己是有很鲜明的教育立场的,上了幼儿园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则放弃自己的原则,盲目地效仿其他家长的做法。
在美学界,盲目效仿可能只会让你损失外在的形象,可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盲目效仿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丢失自我,不知所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也自带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密码,况且在年龄小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套有稳定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随意大刀阔斧地改变教育的策略,对孩子就会造成是非难辨的懵懂。孩子不知道究竟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孩子游走在“规矩”与“放任”的两端时,他已经丧失了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掌控,只能用发泄诠释释放,用疯狂代替活泼。
是不是妈妈圈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家宝宝喝的什么牌子的奶粉长得这么胖乎乎的?哦,我也听说那个牌子的不错,改天给我家宝宝也换了。换奶粉容易,可是你确定那个奶粉适合你家孩子吗?你家孩子喝了也能长得白白胖胖的吗?
你家女儿气质这么出众学的什么舞蹈?哦,民族舞确实培养孩子的气质,我也给闺女报名学学民族舞。交钱学舞蹈容易,可是你知道你家孩子跳爵士舞更有范儿吗?
你儿子语文学的真好,现在都出口成章!哦,原来是每天都有一小时的阅读习惯呢!我也得注重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该把晚上打篮球的时间去掉了。可是你认定你的孩子爱读书胜于爱运动吗?
……
一般情况下,这样做的家长不太容易收到意想之中的效果,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郑人买履,鞋合不合适,只有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对自己有用。
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可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条教育准则依然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在学校里,老师面对大班额众多的孩子,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我们依然欣喜的看到有的老师尽力在朝着这个方向做。
而家庭教育,则是实施因材施教最有效的途径。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理所应当应该有对孩子细致入微的了解。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照着别人家的孩子的样子培养?归根结底是我们不懂孩子,不懂教育。
我们总想用别人用过的成功的办法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这样多简单,有现成的方法不需要父母过多的投入和研究。况且很多时候,我们知之甚少,却又不屑于学习。即使学习,也只限于学习表面的经验,没有学到教育的精髓。
向优秀的父母学习他们的育儿之道,不要只学习他们用了什么方法,而是要学习他们方法背后的原因,然后分析自己的孩子适合用什么方法才有效。同样一个方法,对于有的孩子是天堂,而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是地狱。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这样一位爸爸。他的儿子当当,是一个顽劣十足的“熊孩子”,但是有一件事情三岁多的他却不敢做,就是爬公园里的一个大石头。有一次,当当和丁丁一起到公园里玩,当当上了好几次,都不敢站起来,死死地贴在石头上趴着,而同样大的丁丁开始也不敢,但是他姥爷在一旁鼓励他:勇敢的男子汉,大胆地往上爬。结果两次之后,丁丁就爬上去了,站起来,张开双臂自豪地像个超人一样哈哈大笑。当当非常羡慕,急得要哭。熊孩子的暴脾气马上就要爆发了。可是他的爸爸却很镇定,爸爸在一旁不温不火地引导他:不用着急,没关系,趴在上面就像蜘蛛侠爬高楼的时候一样,要静悄悄的,不被坏人发现。当当一听蜘蛛侠也会这样,不着急了,索性趴在上面和丁丁玩蜘蛛侠的游戏。后来,爸爸经常带他去那儿玩,每次都是温暖地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呵护他的自尊心,而不是充满激情地激励他战胜怯懦挑战自己。结果,一个月之后,当当也敢站到上面了。
殊途同归。丁丁是胆大的孩子,一番激励就能激发他的勇气,而当当爸爸则抓住了他的孩子胆怯的心理特点,巧妙的用偶像崇拜的方法化解了孩子的尴尬,还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闪亮的地方,不要看到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孩子优秀就心慌着急。
做父母的我们要看到西施有西施的美,东施也有东施的好。
想要得到“西施之美”,就勿要学东施效颦。美是如此,教育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