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口才,背后是一套好的观念系统。升级你的观念系统,在别人遇到僵局的时候,你才知道除了打鸡血和灌鸡汤之外,还可以通过“能动性话语”引导其积极思考。在安慰别人的时候,除了“不要想太多”这种正确的废话,你还应该知道怎样让他真正解开心结,走出阴霾。甚至在吐槽的时候,你的说法,都会显得更加客观,更令人信服。
1.面对困境,多用“能动性话语”
说话的方式能够引导人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有时候,不是你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是你怎么说话,决定了你接下来会怎样去想,怎么去做。客观条件虽然有诸多限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是木偶,不是完全被动的“对象”。即使困难再大,你也能尽量选择那些“能动性的话语”。
“能动性的话语”与被动性的话语有个根本的区别,就是不去猜测“结果是什么”,而是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大多不尽如人意,但是你完全无所作为的情况也不多见。很多时候,看似你只能被动地接手结果,但其实都可以通过说服、谈判来影响别人的决定。你用被动的方式说话,就会用被动的方式思考。而一旦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就会看不到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可能。也就是说,你成了自己说话方式的奴隶。
这种“使用能动性话语”的思路,不只可以用来安慰他人,更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当你遇到挫折,在心里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别陷入“他凭什么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之类的思维模式,而是要让自己多想想“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2.想安慰别人,别说“不要想太多”
让痛苦的人“不要想太多”,只会给他带来双重的痛苦。
人们面对痛苦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纠结于眼前所受到的伤害。科室人生很长,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放大,往往会发现,现在伤害作为一种经验,日后是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的。请相信,只要愿意这样去看待问题,大多数痛苦,都可以让人学到东西。
即使你一时想不到这个痛苦有什么意义,也别着急。因为,首先能认真地这样去想,有就是用几年之后的视角回头看现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缓解痛苦的方式。其次,你不妨回想一下,为什么觉得这次不行呢?而当你终于能想到的一刻,这段痛苦的经验,才会彻底停止对你的伤害。这个瞬间,才是真正的看破和放下。
3.正确的吐槽,必须是“有我”的视角
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
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而你想得出的结论,也会觉得可靠很多。
思维会被说话的方式影响。当你用“无我”的方式叙事时,你和听众的想法和注意力全部在对象身上,而没有你自己。因此,你的表述是表面和片面的,而且你的听众也只能跟你聊这个对象,话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是,一旦你开始在讲话里代入“有我”的视角,你的叙事就会立体起来,你和听众能聊的东西也会更丰富。
4.室友总打扰我休息,怎么办
生活习惯这东西,并没有对错之分。
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性,大多数时候都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到了社会上,有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适应”。
5.不是不喜欢,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
“喜欢”的反面未必是“不喜欢”,很可能只是“不了解”。
6.用心理账户,解决消费观分歧
消费上的观念差异,往往是因为“心理”账户的不同。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不只实用于“消费”方面。事实上,我们对于多和少、轻与重的认知,都是在比较中得来的,而比较的对象,就是同一个心理账户的其他项目。如果你提议被对方拒绝,很可能是因为它没有放在合适的心理账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