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1、暗时间
一台计算机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进行大量运算也是一天,对于CPU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脑而言也是如此,善于领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多出很多的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思考的越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越大。
主动领悟与被动领悟。主动领悟者通常善于利用思维时间,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被动领悟者只有在现实打脸之后才感到疼痛,也许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物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生命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我们做事通常会产生认为自己已经投入大量时间的错觉,然而实际投入的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如果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常驻与大脑中,并没有时刻给予最高优先级,并没有分配CPU的时间片给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肯定不会有太大的进展。
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到推理,所以你对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书籍领悟的未必有多深,只有靠推理或亲自体验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这部分推理的时间就是暗时间,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被利用起来都可以是暗时间。它可以被充分利用于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知脱离书本得到升华。充分利用每天细微暗时间的人将会得到一大块生命,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CPU的上下文切换要耗费许多花销,多任务只是为了快速响应用户请求,对于效率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沉浸”状态的大脑中往往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处于活跃状态。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需要快速进入状态,还需要养成长期保持该状态的习惯。另外一个高效的习惯就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暗时间。
2、进度条
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从宏观把握全局。这种所谓规划帮助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我们在尝试新事物的时候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仿佛进入了一个碰壁的for循环,坚持不下去了会break出来,而并不是等for循环结束。过早退出往往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是对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获得回报的恐惧,感到困难越大,则这种恐惧感越强烈。所以,当遇到困难时候,一种很帮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其他人如何处理此类困难。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坚持才是真正稀缺的。很多人会抱怨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并把别人的成功归功于兴趣。其实每个人对新事物都会抱有兴趣,但是困难会浇灭大部分人的兴趣,好奇心再强的人在了解整个事物之后也会逐渐丧失兴趣。就算是科比再热爱篮球,在经历了20个赛季的职业生涯之后,他还会对枯燥的训练,谨慎的饮食和各式各样的比赛依然保持兴趣吗?他们区别于常人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有没有专注和坚持的性格。
生活中的选择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差异早就了不同的人生。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思维差异,就可能导致很多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人们在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主动和积极性,主动的交流,积极的探寻可以帮助你更早地从多方面消息源了解未知的事情。即使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更多的信息也可以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坚持让正确的事情发生,来源于过来人的信息是信心的最靠谱保障。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有可复制性的。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的坚持与专注,只需要一个方向,然后专心致志地做下去。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很难在某一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会让你沮丧和焦虑,为了避开这些沮丧和焦虑,你又会寻求其他刺激,形成恶性循环。反思是改变的第一步,人们常常会看到其他人的错误,而忽略自己思维中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作为思考的目标。
饿死在干草堆之间的驴子。很多人都会遇到迷茫期,我自己在大一的时候也一直在纠结是“JAVA”还是“C#”,若干年后发现,是both,or whatever。人们通常会因为无法做出决定而推迟决定,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只会导致时间的浪费。所以不管多纠结,还是要及时通过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做出决定,把时间花费在实践和调查之上总比无用的纠结要强上百倍。
一生的知识积累,自学的占90%。程序员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了,互联网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工具。纵使技术更替飞快,只要保持一颗专注和坚持的心,就永远不会落后。
听了那么多道理,然而还过不好一生,那么只怪自己,不怪道理。
3、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的有效性。你所拥有的知识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回忆起来。我们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时空环境)一起编码存储,线索越丰富,记忆越深刻。“死记硬背”和“理解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编码方式。“死记硬背”采取了孤立的硬编码的方式,并未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而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时,将知识的概念,逻辑,原理等作为记忆的提取线索一起存储起来。
举一反三。知识的表象细节往往会迷惑我们的眼睛,阻碍我们对知识的转移与运用。很多实践的表面细节不同,但其背后的理论本质是相同的。记忆常常通过表象上的线索被提取,所以有时会阻碍我们对问题的类比。因此,我们需要从已有实践经验中抽取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理论,以便进一步指导其他问题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对待新问题时应排除干扰因素,触及问题本质。
具体实践方法:
温故知新。主动回顾一段时间所学知识,巩固记忆的同时整合新旧知识。
创造回忆的机会。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等方式,在强化自身知识记忆与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整理笔记,良好分类。通过写作等方式,将知识以主题的方式串联起来,同时帮助更进一步的思考。实践或虚拟实践。
抽象和推广 。将实践的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将实践串联起来的同时,方便指导下一次实践。
联系比较自身经历。观察他人的经历并与自身经历作对比,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4、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人太容易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要集中注意力做一样事情非常困难,而那些做到的,就变成了牛人。
我们往往不缺乏业余时间,而缺乏专注精神。非凡的注意力早就非凡的专家。集中注意力的难度并非是自制力不强,仅靠自制力抗干扰只能是寻常人。真正的效率源于内心对一个事物的强烈热忱,也即所谓追求,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在完全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专注力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源于两个方面:
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运作,也即显式效率。
更重要的是,专注力能够使人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请。
潜意识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干扰你的注意力。表层意识专心工作的时候,潜意识却在关注另外一件事情,时不时来打扰表层意识,从而影响注意力和效率。当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候,也即完全投入。
如何获得专注力。专注力是一种习惯,一个习惯于专注事情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并迅速进入状态。同时,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思维体力: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注意力造就非凡专家,天才源于长期的专注训练。培养思维体力是成为非凡专家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实现专注力的充分条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有所向,项为之强”。
克服焦虑,面对逆境。因为种种外界因素所带来的焦虑削弱了人的专注力。除了需要克服焦虑外,还需要不能放弃。“世界上有两种人,赢家和失败者,两者的区别在于,赢家从不放弃。”佛家讲逆境是增上缘。最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那些日子造就了一个人。而快活的日子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抵抗琐碎的事情。要事第一(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即长远积累会对你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无需对琐事采取主动式关注,只需采用中断式被动关注,防止空转轮询浪费时间,集中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5、学习习惯
(一)学习与思考
Goolge&Wiki
只看经典
做读书笔记。一是记录阅读时的思考,二是摘抄书中比较好的例子。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于资质,而在于思考的深度。
走路,吃饭和睡觉前思考一个问题。这样就会拥有大量的思考时间。通过底线思考,可以有效地避免焦虑。将大脑的工作中心从情绪模块迁移到推理模块。
重要的事情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拖延。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完成。
多看心理学和思维的书。知识分为领域知识和元知识(吸收知识的知识),元知识指导着我们学习其他所有的领域知识。
学习任何一项知识,需要了解:本质,第一原则,知识结构。
获得的多少不取决于你读了多少,而取决于你思考了程度。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善于创造整块时间。
习惯的养成。口头说只是理性上承认,然而情绪会不自觉地维护个人习惯,驱使着个人行为。要改变个人习惯,首先要承认习惯改变的难度;其次,需要在生活中观察自己的行为,将内心中那个感性的自己当作孩子培养,或当作对手打败。
(二)时间管理
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常问自己的问题:
学习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提醒自己不要偏离问题。
目前为止的收获是什么,提醒自己去总结整理。
能否将学习到的东西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提醒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
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后,需要将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脉络回顾一遍(写下来),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并予以加强。同时,养成反驳自己的习惯(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条件反射地问自己真的理解问题了吗?
重视知识的本质。所有新技术都是基于底层知识,保持良好的编程习惯,保持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训练大脑思维方式。
重视积累强大力量,万事提前准备。计划订长一点,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想象你若干年后会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如果不清楚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上使劲儿,就容易产生无用功。
抬起头。时常抬头审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问问它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时间就是资源,投入时间掌握知识,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提前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三)阅读方法
利用兴趣克服开头难。从不了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事实,是一个新知识增长的阶段,困难是最大的。通过兴趣可以抵消困难的感觉,专注地做一些基本工作。
根据主题查阅资料。需要学习某个主题的知识时,将涉及该主题的资料都找出来,根据索引找到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区分资料优劣。好的资料通常从问题出发,注重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和直观解释而并非技术细节。(问题-分析-推理-方法介绍)。坏的资料只介绍方法细节步骤,并不关心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到底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会想到这些方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要弄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他人方法之前,先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疑惑越大,思考的越多,看到解答后印象也越深刻。
有选择的阅读。阅读一本书时,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对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阅读或略读。一般在阅读的时候切分内容的方案如下:问题,方案,例子。
为什么看不懂。原因可能有很多,如下:
读的遍数不够多,没有整体把握到内容,只关注到细节。
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没有类似实践经验的内容需要一段时间理解。
因为个人的思维定势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解决方法:多看几遍,搜索,分析问题所在。
(四)知识结构
知识通常被分为essential和non-essential的知识。前者需要做到提前深入掌握牢靠,后者采取待用到时候再学习的策略。
essential知识通常具有长时间不变的特点,最关键的是领会重要思想而不是技术细节。一方面,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消化吸收,用到时候查询是来不及的,所以更容易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另一方面。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的知识,是根本无从思考的。
在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将“最终能写出一篇survey”作为目标之一,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6、学习道路
通过对比作者与自己的学生经历,深刻感概到了高考是一个性价比多么高的事情。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无尽的迷茫,也有无数的幸运。我们无法在事前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但是善于反省和思考,耐心总比技巧更重要。
7、逃出你的肖申克
(一)经历与明白
(1)亲身经历才明白
切身体验。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所带来的情绪记忆比看或听说所带来的感受要更加强烈,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能够感同身受。
别人口中的故事。别人口中的故事知识事情的一个方面,很少有人能够客观而且全面地描述一件事情。别人口中的事情与亲力亲为的事情可能是两种感受。
原因。别人告诉你一个道理时通常只会告诉你怎么做(how),而不会去告诉你为什么(why)。在没有面对严密的逻辑和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
世界是复杂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像程序那样具有可重现性。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
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天生具有寻求确定性的需求,这样才会得到安全感。然而这个世界太多的事情是不确定的,只能做好准备,避免措施机遇。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改善个人因素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面对问题时候多抽象其本质,防止问题表面的不相似性阻碍了知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如果我们在听到别人的道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倾向,那么即便别人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也总会去未自己辩护。无法摆脱主观意识来客观对待问题。
失败即是成功。从失败中收集到的信息有时候比从成功收集到的信息往往会比成功更多。
习惯。习惯的力量往往很强大,而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下来经常翻看。
(2)亲身经历未必明白
看重过程。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了过程的错误;正确的结果也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要看重过程而不是单次的结果,长远而言,好的过程总体上产生好的结果。
认知偏差。我们经常对事物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即便自己是亲历者。成功的人很难为自己的成功归因,人们通常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自我服务偏差)
情绪系统。人们对于情绪系统的强烈依赖经常使得理性的证据在情绪勉强显得孱弱。应该将直觉当作一个启发式的判断,利用理性大脑对其进一步客观逻辑的检验,要学会驾驭情绪。
(3)无需经历也能明白
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深度常常是不够的,仅仅进行了浅层次的思考之后情绪系统或直觉就给出了倾向,很少会进一步深入思考。接下来的情况通常是“南墙”被动地告诉你失败的原因,事实代替了思考和推理。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亲力亲为才能获得经验。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我们可以仔细地,理性地思考、权衡各个选项和利弊,并不仅仅满足于情绪上的判断。尽量让大脑中的假象角色去经历失败,对于不确定因素可以从他人经营中获取更多信息。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走得越稳。直到是在没法在事先知道答案,才必须探险。
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否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它帮助你迅速走在别人前面,不必事事躬亲。这需要你有一双能够辨识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心智。
(二)偏见
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是充满歧义的,然而大脑并没有觉得无所适从,而是每次都从中找到最靠谱的解释。这是长期进化和平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所得的结果。这样的先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总是混淆“事实”与“推断”,尤其是当我们觉得推断确信度很高或对于自己有利的时候。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如果现实世界本身就是“有偏”的,假装无视“偏见”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有时候公平也是一种偏见。
(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采用了“叠床架屋”的方式完成了自身的进化,越靠外围的模块层级越高,进化年代也越近,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力也越弱。大脑采用了皮层回沟的方式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这也是灵长类动物具有独特的高级认知活动的原因)。然而,这样的结构会导致不同年代进化模块对于同一问题达成一致性决策需要一定时间。
人类大脑中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距今相对较近的年代进化完成的,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则是在很古老的年代就进化好了。然而,这些古老的模块依然以原始文明的生活方式来保护着我们,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矛盾的。在我们大脑中仿佛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而似乎越古老的自我越强大。
明知正确的事情却无法去做。高级认知模块对事物进行了正确的推理和认知,但却无法打败情感模块带来的影响,导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斗争,而是和自己斗争。然而并非情感模块处处有害,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听从内心的召唤,我们对事物的热情来自我们的情感系统。事实上,我们所谓“生活的意义”来源于情感系统。我们身处于当代社会,然而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
难以专注。我们做事情难以持之以恒地专注,因为任何一个新鲜刺激的外部信号都足以激活我们强大的情绪大脑,轻而易举地抢占理性大脑的注意力。
用进废退。经常动用理性思考能够锻炼理性大脑的实力。神经科学显示,大脑的模块遵循了用进废退的原则。
(四)理智与情感
人们生活中面临着很多或小或大的决策,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有充分的理性考虑的,通常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一个理由。那么整个理由是否真的是自己心中那个理由呢?抑或只是掩盖真正理由的借口?真正的理由有时候往往隐藏在意识触及不到的地方,由我们的情绪大脑掌握。当这个理由引导情绪大脑做出决定后,使理性大脑给出了各种听上去很合理的解释。
从进化的角度而言,情绪大脑在远古的时代已经为物种的存在做贡献了,虽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和判断,但是它把守了物种生存最基本的功能——对食物,性,自然环境中的危险,道德感等等。近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情绪大脑还没来得及进化,仍然掌管着最高决策权。只要情绪大脑认定了一件事,理性思维很容易屈从自己的情绪大脑,把事情向有利的方向解释。因此,只要一件事情尚存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我们的大脑会掩耳盗铃地认定那是唯一的解释。尤其是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了金钱,社会关系(沉没成本),这些沉没成本会对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被迫对自己的行为错误做出合理解释。
难道没有办法客服人类心理的天生漏洞么?但闹符合用进废退的原理,经常使用的区域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情绪思维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换个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会逐渐越来越强大。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如果希望从习惯中跳出来,必须了解心理机制的知识。
通过心理机制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决策失误,以及理解其中深层原因。能够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单纯的自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你在和情绪较劲。但是情绪大脑具有去做正确的事情的倾向,我们只需要使大脑意识到所做事情是否是正确的。当你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无法自制是因为你的大脑最原始的那部分仍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还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你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愚蠢的,而情绪大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愚蠢的;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感到聪明和愉悦,为情绪大脑的本身带来了动力。通过学习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能够成功绕过并克服大脑天生的缺陷。
8、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我们工作记忆资源有限,通过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回溯自己思维轨迹的可能。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在思考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能将最重要的几个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思维的范围有限。通过书写缓存思维步骤,帮助大脑在思维分支上走的更远。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书写记录,大脑将精力用于反思自己的观点。
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思维都有盲点,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因此与人讨论就变得相当重要。
9、写博客
(一)写博客的好处
用博客的方式记录有价值思考具有诸多好处:
扩宽社交的圈子。通过网络找到具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往往没有地域的限制,整个互联网从A到B往往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通过写博客和阅读博客的方式可以快速吸引或找到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不必划分较长的了解过程。(通过博客或小组所建立起来的圈子或社区中往往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由最初的1个大V迅速吸引到多个大V的加入)
通过讨论知识可以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完全理解。为了让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须迫使自己对大脑中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寻根问底,做到真正的通透。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是一种最强大和彻底反思的途径。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通过公开想法,几乎总能够看到你与他人思路之间的差异,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你们会不断迫使对方拿出更深层次的理由,获得更深层次的反思。
激励自己去持续学习和思考。为了让你的博客有价值,你会不断地去总结自己的学习结果,同时又必须不断地去学习新的东西,去思考得到更深层次的见解。
(二)如何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
一开始是为了写博客而去使劲思考和总结,后来因为习惯于思考和总结,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博客则变成了一个副产品。于是,你变成了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总结的人。
(三)博客的价值
同样的问题大家都面临过,而你所写博客的价值在于你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思考越深入,价值越大。如果思想有漏洞或不成熟,则这正是一个发现漏洞和弥补漏洞的好机会,被别人指出问题并改进,藏着掖着永远无法成长。如果你习惯了思考问题,总会有东西要写出来。现有思考,后又总结,然后在总结中继续思考。
10、自利归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的发生通常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同时受到多个因素影响,而人们总是把一件事发生的原因归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况。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到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过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
事情的成功与否往往由两类因素所决定: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人们通常会抱怨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而忽略掉自己可以控制的内在因素。这种的自利归因使人们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意志,重度依赖于外界条件和运气。
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增大成功的几率,也是我们付出时间的原因,而不是为了那个确定的结果。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绝对会成功,你不会。更不要以这个理由来作为不努力的理由,因为不努力,那就永远不会成功。凡事多往自身归因,你才能披荆斩棘。
11、遇到问题自己动手
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停地试图做最优经济决策,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适应远古社会而进化的大脑未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我们在学习新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放弃?因为我们下意识会对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成功后所得收益做一个评估。在对困难进行评估时,当知觉到的困难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大脑的决策机制会进行性价比方面的权衡,当大脑的决策机制认为困难大于收益的时候,就会从情绪上放弃任务。然而,大脑的决策机制往往严重适应于远古社会的生活,并非适应于现代生活。该决策机制往往适合评估体力劳动,而并不适合对脑力劳动进行评估。
“unknown unknown”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那么你也不会知道你不知道它。多数新知识掌握了之后才发现很容易,在掌握之前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会寻求经济上最优的方法,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上的问题,比如绕过问题,请求他人帮助,付费外包。然而问题在于,这里到底是全局最优还是局部最优呢?我们在解决手头问题的目的仅仅是解决问题吗?如果自己动手解决会获得其他收益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这个问题,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你以后还会遇到类似问题。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
12、核心竞争力
物依稀为贵。一种资源越稀缺,不可替代性越强,如果这种资源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那么其价格就会越高。人才也是资源的一种,因此也符合这个道理。
核心竞争力。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组合。那么多聪明人,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你学了什么技术,学了多深,而在于你身上有没有别人没有的独特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绝无仅有,在实践中有价值,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么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进行技能组合的时候,应当寻找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己的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而构建自己组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实践,其次是有意识地构造。
如下知识技能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代性:
专业领域技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越强。
跨领域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等等
学习能力:严格来将学习能力也属于跨域能力。培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性格要素:专注,持之以恒,自省(能够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的能力,改善自身的前提)、好奇心,自信,谦卑。
13、跟波利亚学解题
动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知系统的功能是进化而来的,天生的,硬编码在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中,而在后天学习到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越是高等的动物,结题能力越强,在人类整个进化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进化。不同的人知识在解题能力程度上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联想可以将手上的问题与已知的类似问题联系起来,并从后者中吸取能够利用的方法,也能够将与问题有关的定理和性质从大脑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出来。通过联想可以将问题向上归约一层或将条件往下推导一层。所有的的启发式思维方法实质上都是为联想服务的。
分析与综合。
分析:我们将需要求解的问题本身当成条件,从它推导结论,再从这个结论推导出更多结论,直到某个点上我们发现了真正的已知条件。
综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一路推导到问题的解。
思维方法:
时刻不忘未知量。时刻别忘记你到底想要求什么,问题是什么,把注意力放在相关的东西上。
用特例启发思考。泛化的问题往往无法把握也无从下手,因为泛化的条件都没法入手,往往有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思维障碍。从一个合适的特例将问题的条件确定下来,从而便于通过试错这样的手法探索问题的内部结构。
反向推导。通过假设出结论,将问题对结论的需求表达出来,然后推导出结论。
试错。使用所有的条件组合和操作手法,尝试能不能离答案近一点。
调整题目的条件。通过对条件进行增删改的调整,我们往往能够快速发现条件和结论之间如何联系起来的。
求解类似的题目。类似的题目通常有着类似的结构和性质。
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性质或定理。
考察反面,其他所有情况。不一定非要通过一步到位计算出答案,也可以通过错误答案的逐步调整得到正确答案。
14、锤子和钉子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之所以人们看到钉子是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所有东西都看上去每个人都有各自做事的方法、模板和工具,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处理各种事情。但是,有些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被这些固定的方法或工具所禁锢起来,非要死板苛刻地用方法要求自己,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方法本身和工具如何使用,甚至超过了问题本身。正确的态度是:手中有锤,心中无锤。任何工具都有自己使用的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投入了很多时间,对工具本身产生了太强的情感,反而忘记了它本身仅仅是一件工具,忘掉其适用的前提。
“如果想钉一个钉子,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如果你心中专注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都会呈现以为你没看到的一面。(阿基米德测浮力)习惯于把问题装在大脑中酝酿,或者喜欢一段时间内关注某个主题,你在阅读时候就会带着问题思考,发现平常发现不了的东西。
15、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人们通常倾向于在已有框架下解决问题,同时人们又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以感觉到框架约束的存在。
忽视既有框架的约束很容易导致产生局部最优的解决方案。普通人遵守规则,牛人无视规则,伟人创造规则。而要做到无视规则乃至创造规则,首先要知道规则的存在。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很多人都会,难就难在意识到框架的存在并突破它。
《设计模式》被很多初学者奉为圭臬,认为那些看上去精巧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学习。实际上,大部分的模式都是建立在smalltalk/C++的前提之下的,23个设计模式由16个模式放在动态语言中是不存在的。
语言之争是程序员永远的话题。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容易在自己熟悉的语言框架下思考,并形成严重的偏见,只看到语言的好处,甚至将不好的地方也觉知为好处。
Think out of the box
16、知其所以然
在任何一项系统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料都是自上而下的,每个步骤都是由因到果,定义、引理、定理、证明。这样对于读者而言,相当于直接告诉你答案,然后再去验证这个答案的正确性。然而关于答案是如何来的,从问题到答案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却鲜有介绍。
我们需要的不是相对论,而是产生相对论的那个大脑。我们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母鸡。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两种思维形式:
联想:首先枚举自己关于问题能够想到的所有知识,然后一一往上套看看能否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受限于人脑能力本身,如果线索不足怎么也联想不起来。
演绎和归纳:通过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特殊的观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
这两大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试错成分,在思考过程中充满了分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对每个分支进行评估,直到找到最终的解。当找到最终答案后:
1、只有那些最终引向答案的结论被加粗,而其他无形的思路被抛弃和淡化。
2、我们感觉不到思维发展本身的存在,我们只是不知不觉的在 运用。
3、由于我们的目标是问题的解,这是令我们兴奋的东西。而漫长的思考却不那么重要了。
4、对于传授知识的人,介绍思维过程是不相干的,只有答案才最有价值。
舍本逐末。我们看到的是精妙绝伦的解答,去看不到那些思考的过程。答案知识结局,而思考过程才是情节。
讲述思维过程而非结果有几个重要的价值:
内隐化:思维法则也是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知识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左右着我们的思维轨迹。
跨情境运用:思维发展也是知识记忆,是问题解决策略。既然是记忆,就受到提取线索的制约。
对问题的更多记忆提取线索:我们平时在学习技能时仅仅止步于理解,只是验证了别人的方案,对于机械的步骤记忆并不深刻,缺乏背后思想的支撑。
重在分析推理,而不是联想:联想虽然是强大的思维捷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抢占你大脑的工作记忆,不由得你控制。
17、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一个你不明白其证明的定理比不知道这个定理还糟糕,因为它给你一种懂了的错觉。
从现实意义来说,去理解一个定理的证明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在理解了证明之后,原来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词句被归约成了证明它所需的条件和逻辑。这个归约过程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一般性,而该方法被归约的程度越高,需要记忆的节点越少,更有利于其他问题的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