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幻片能看哭的,出来举个爪子,我不笑你。因为我看《火海凌云》看哭了3场哇,唉,真是没出息。
可素,剧情真的很紧张,很感动,又很伤痛才哭的好吗?
作为俄罗斯灾难片《机组乘务员》(1980)死忠粉的尼古拉·列别捷夫36年后的今天以此电影作为蓝本拍成一部新电影来表达自己对此部经典之作的回报。
事实证明,不是经典不可超越,超越不了都是因为没实力。
尼古拉·列别捷夫的用心无论从人设还是剧情发展还是特技方面,都下了百分百的心机,用尽了诚意。
影片中让你肾上腺激素飙升,心脏狂跳的熊熊大火烧飞机那段,尼古拉·列别捷夫让剧组自己建了一个飞机场,购买旧飞机进行烧,然后在根据旧飞机复制了两个金属飞机模型,反复点燃熄灭,点燃熄灭。
所以吃瓜观众们透过3D眼镜看到的那些火是真的火啊,跟喷涌而来的用特效制作出来的火浆岩流还是很好区别开来的。
1980年的《机组乘务员》,大火烧飞机的整个地震场面,熊熊大火也是真的。在那个寒冷,大火,泥石流喷涌而来的拍摄年代,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幕后工作人员,都是极其辛苦的。
这也是现在这些动不动就用替身,影片全程用5毛特效来替代的浮躁年代完全体会不到的宝贵精神。
以前的人用信仰、生命去拍电影,现在人用机器去拍电影。
情感方面,两部电影前部分都用了差不多一个钟在叙述作为乘务员们的情感、家庭生活。
1980年的《机组乘务员》叙述方面更加像文艺片,《火海凌云》则加入了更加现代的元素,特别是在反应现代青少年成长和长期缺少感情沟通的夫妻生活方面,尼古拉·列别捷夫更胜一筹。
在表达主题人性方面,每一次生死抉择都在考验着人最本性的东西。
就像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
姐姐从大巴赶下来说,妹妹和妹妹的孩子留在了后面的大巴,希望机长津琴科可以去救他们。这时:TO BE OR NOT TO BE ?
5分钟后再不坐货机离开火山岩区,就没机会走了,但是机长机长津琴科的儿子瓦勒拉和他的副驾驶古辛去救另一台大巴车的人还没回来。这时:TO BE OR NOT TO BE ?
货机燃油将要耗尽,古辛的飞机要在高空打开机舱门,冒着生命危险救可能是自己亲人,也可能完全是陌生的人。这时:TO BE OR NOT TO BE ?
在换汤不换药靠高科技拍出来的众多灾难片中,尼古拉·列别捷夫这部《火海凌云》之所以会令人感动,我想他不仅仅只表达了上述的两点,更多的是他用平民百姓的眼光和观点去表现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同时影片中的HAPPY ENDING也以某种方式告诉我们: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是的,就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