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当听完孟女士对爷爷离乡百年,几度寻亲未果,带着遗憾离世的故事后,唏嘘之余,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忽然萦绕在我的心中。
故乡,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永远是他们心中永不消失的版图,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地方。
孟女士的爷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迫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爷爷在内蒙扎根成家,生儿育女,虽然几度想返乡寻亲,但期间由于战乱导致通讯的中断,加上生计的艰难(孟女士的父亲因病先爷爷离世,欠下很多债务),爷爷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在爷爷一生的颠沛流离中,他常常充满向往地遥望家乡的方向,无数次对儿孙说起老家,说起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时年幼的孟女士对爷爷的思乡之情并不理解,只隐约记得爷爷说的故乡就在巍巍泰山脚下。
孟女士的爷爷是在1989年辞世的,时年92岁的爷爷弥留之际对孙子孙女说,等将来家里条件好点,一定要回山东老家寻亲,并希望他的后辈将来有一天能够认祖归宗。
孟女士始终谨记爷爷的临终遗言,也尝试着寻找过,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得有多少物是人非,当年杜甫曾遇到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更何况她从父亲一辈就没有回过家乡,加上从一个泰山脚下,寻找那个小小的村落,犹如大海捞针,纵然找到又如何,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想法让孟女士一度放弃了。
从爷爷去世到现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孟女士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能是年龄越大越开始怀旧,越开始思索人生的归宿,这时候,孟女士才真正理解爷爷当年的心情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今年二月份,借助发达的网络,孟女士足不出户开始了她的寻亲之旅,在数不清的的好心人的帮助下,爷爷的归乡梦终于梦圆,梦圆在2017年这个春光明媚的三月。
二月份的一天,孟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亲的消息后,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后来几经转发,到了泰安一位普通农民朱法存的手机上,现年60岁的朱法存,是新泰市中洛沟村里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位热心人,他得知孟女士的情况后,他很能体会到孟女士的心情。因为老朱由于家境所迫,早年他来到新泰做了一名上门女婿,他很能理解到这种离乡背井的感觉,也能体会到一个游子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他决心尽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一下孟女士。他发动了很多亲戚朋友先从泰安孟姓人居住的村庄找起,泰安三千多个行政村,光有孟姓的得有三分之一,朱法存托熟人,找关系,只为圆一个素不相识人的一个归乡梦,一个多月里,老朱不记得问了多少人,也不记得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电话费更是算不清了,通过最后的寻访分析,他感觉到新泰市泉沟镇的一个村庄与孟女士所言相符,他找到了该村的书记,书记也是一个热心人,当得知老朱所说的情况后,他仔细寻访了老一辈人,老人们回话说的确在二十年代孟氏有一个长辈离开了家,去了内蒙,从来没回来过,和他同辈的老人大多也已过世,但还健在的这些老人的后辈与孟女士的父亲可能是同一个爷爷奶奶。
当老朱将这个可能是孟女士叔叔的电话号码告知孟女士时,孟女士通过电话与叔叔将过去爷爷所说的一一证实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孟女士一家人沸腾了,找到了,这个小村就是孟女士苦苦寻觅的老家啊!
从那时起,孟女士的心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心终于有了归属感,她一刻也坐不住了,回家认亲的念头驱使着她,三月底,她与两个哥哥嫂子亲自驾车驱车一千公里来到了泰安,来到了新泰,来到了让爷爷惦念一生的故乡,见到了那些老家的那几位长辈,见到了老家孟女士的那几位远房叔叔们。
“游子寻根满愁绪,一朝故土热泪归”,孟女士做梦也想不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真的找到了阔别近百年,让他们几辈人惦念的故乡,在与叔叔们见面后,孟女士和一同来的哥哥们洒下了热泪,这是久别重逢的热泪,这是喜极而泣的热泪,他们终于好像完成 了爷爷交给的一个神圣使命。
在故乡的几天里,孟女士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寻亲梦圆的激动里,无时无刻不再感受着家乡人的好客和温暖,同时在几个叔叔的陪同下,又来到了为她牵线搭桥的老朱的家里,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是的,如果没有老朱的坚持不懈的寻访,没有那位支部书记的大力支持,没有那么多热心肠的人的帮助,孟女士的寻亲梦不会这么快就实现的。
今年的清明节,孟女士一家在爷爷的坟前,含泪泣告爷爷,“爷爷,你放心吧,我们找到咱的老家了”,在这亲人“团聚”的时刻,找到让爷爷他老人家魂牵梦萦八十年的故土,这是给爷爷带来了最好的礼物,爷爷的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无戒日更坚持挑战第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