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的方式很多,茶是其中一种

茶用水调

健身三分在练,七分在吃。光有好的训练方法不足以打磨出优美的线条,更重要的是训练过后的营养补给,二者缺一不可。

于茶来说,民间认为好喝的茶也需具备两个要素:茶,水。比重恰恰也是茶三水七。一杯好茶,茶种和制作工艺固然必不可少,显然水的品质更有讲究。

说个民间故事,四川眉山有道名菜“东坡肘子”,尤其在川内,家喻户晓,很多外省人慕名而来,吃了这道名菜过后无一不是赞不绝口。

光看菜名就应该联想得到苏东坡了吧?没错,这道菜就是苏东坡先生首创。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那酸、甜、麻、辣、苦、咸、鲜,在他嘴里能吃出个配比来。

一日,苏东坡先生和书童赶路,休息时吩咐书童去扬子江取水回来沏茶,特意强调取江心之水。书童也是个机灵鬼,走到江边开始琢磨,反正都是江水,何必自讨苦吃舍近求远?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于是顺手在江边取水一壶,转身找个地方凉快去了。估计着时间打道回府。苏东坡开始沏茶,一切按部就班,可是茶汤刚一入口,立马质问书童,此水果真是江心之水?书童羞愧难当,只好如实招来。

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各个地域水里矿物质含量也不尽相同甚至天差地别,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甚至有人专门采集清晨的露水作为沏茶用水。

这故事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我知道有人在完全不知情的环境下,喝一杯预先准备好的茶水,能够品出杯里泡的茶栽种自哪片区域、年份以及这棵茶树是否生病。而且这些高人就在我身边,他们下判定时,我就在现场。

不争芬芳,自带清香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话和上面的故事很搭,追溯蒙山茶,据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载,自西汉名山茶农吴理真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之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现在蒙顶山周围已经被政府打造成“万亩观光茶园”,政府想通过“茶”“旅”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最终能够写出漂亮的年终总结。茶树的品种也从产量低,生长周期缓慢,成品形状丑陋的单一老川茶,发展成现在以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蒙山9号等等良种茶替代。

良种茶带来了高收成,因为漂亮的外观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效率、收益这些筹码不断加重,挤压着老川茶原有的市场份额。

可是有极少数人没有被大趋势所牵耳鼻,没有被同行各项指标的快速增长而打乱分寸。他们坚持以川茶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对川茶口味情有独钟的消费群体。在大家一窝蜂进入良种茶带来的高效率、大市场而挤得头破血流时,这些少数保证高品质,小市场的企业还混得风声水起。

慢又怎样?他们做得精。快又怎样?不一定走得远。

甜藏于苦中。茶是苦是甜,饮者自知益处和妙趣

这个世界随处上演着甜美的事件,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甜的眼睛,所以应该时刻警醒:欠自己一点甜。往往甜都是结果,而奔向结果的过程一向都是艰难的、困苦的。不要指望在过程中快进或者直接跳过,想要获得好的结果就要经过慢长淬炼,从而变得坚韧,最终绽放。

一朵花到一杯茶需要经历多少?

从初春的茶坯到七月的伏花,

从午后顶着烈日的花农到凌晨不眠不休的茶人。

花引茶香,茶显花色,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

最终花农与茶人赋予了茶与花的价值,而他们的生命也有了意义。

茶如人生,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中作乐。

闲暇之余,一杯清茶,静静地思考着:静如镜,已净;色如清,已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