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濯尘
翻翻近期微博,冯小刚与王思聪的撕逼战无疑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成为热门话题,长期占据着微博话题榜榜首。那么,一个资历颇深的电影导演和一个耿直有财的富二代是如何产生纠葛甚至开始微博骂战的呢?
仅从事件正面来看,首先是因为冯小刚在微博上以自己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中主角李雪莲的口吻“阴阳怪气”地数落万达集团排片不公的问题,并要求万达不要因其与华谊的矛盾而牵连自己,降低《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率。随即万达集团大公子王思聪代父回应:“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你作为一个导演,用拿得出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两人就此开撕。
有人支持王思聪,因为冯小刚在娱乐圈打拼多年攒下了硬后台和关系,在其作品上映之前,华谊公司就向广电诉求,要求给《我不是潘金莲》留出排片空间,从而使原定同日上映的《神奇动物在哪里》推迟上映。这种做法违反了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准则,不免显得自私恶心,充满了阴谋论的味道。
有人支持冯导,无论集团之间为了金钱利益如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市场的主体仍是消费者,排片的公平与否该由消费者来定夺。根据调查显示,《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四天便破亿万票房,说明其消费市场较大,而在全国其他影院排片平均值为40%的情况下,万达10.9%的排片率则显得主观色彩过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报复华谊。那么王思聪日前所提的敬业协议不过一句空谈,只是以维护电影行业公平为幌子,实质上是对华谊的打压报复,实在是打脸。
再进一步,深入地看排片问题,你会发现电影行业背后多个集团的操纵,电影的好坏似乎不再由其品质决定,是否找到一个好的靠山为你铺路做宣传变得更为重要,以票房定优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华谊捧冯小刚,那谁来捧李安呢?《我不是潘金莲》尽管非议颇多,但仍凭宣传噱头获得了较高票房,而在豆瓣上评分甩潘金莲三条街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票房,只能用惨淡来形容。终日抱怨烂片成灾的观众们当面对这样优秀的电影时竟然表现得如此冷漠!李安虽已贵为世界电影巨擘但他的心仍干净得像个孩子,他像个得道的修行者只为了拍出好电影,李安是不是当今电影潜规则背后的牺牲者?他是不是映射出了当今电影排片背后的苟延残喘?
面对当今的电影市场,我们需要冯小刚的就事论事或是王思聪的张扬跋扈吗?我们都不需要!我们不是电影有关集团的操控者,我们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思维判断的消费者!给优秀但无靠山的电影一条出路,该是我们消费者的一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