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为什么我们要不断谈论原生家庭?
心理学的公众号特别喜欢写原生家庭,但写得多了,也有不少人看烦了。
有些读者会质疑到:
你们老说原生家庭有什么意义,能改变什么?
我看了那么多文章,好像学了点什么,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甚至有人会觉得,原生家庭的文章,就是加深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怨恨,实则并无帮助。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想说:谈论原生家庭,其实意义重大。
高晓松在3月31日播出的《奇葩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提及自己和父亲的关系。
他从小没有问过父亲任何一个问题(在现场他重复了3遍这句话),并在长达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等。
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地,真正摆脱了原来的东西,真正地走了出来。
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在大会上回应道,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确实,在我看来,谈论原生家庭,或许无法帮助你很快地走出来(毕竟高晓松也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得到顿悟),但在当下,却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为如果一个人一直觉得自己不舒服,很难受,却不知道是哪里痛,哪里有伤口,哪里曾经被人狠狠地打了几下,捅了几刀。
那么他当然会有很强烈的愿望想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即使知道怎么回事,于事无补,也无法因为了解真相或者原理,就能够治愈自己的伤口,但是“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却是大家关于生命探索的一种本能。
知道,意味着“看见”,而“看见”后,才知道如何过好自己。
我没办法和父母亲近,是我的错?
我们为什么要聊原生家庭?
不是为了推责,开批判大会,找到我当下人生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而是,只有理顺了那些一团乱麻的、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才能把原生家庭无形的影响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小,真正地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小J,她和父母的关系都一般,小时候父母常常争吵,重男轻女,也常常打骂身为女儿的她。
她从很小开始就是父亲的出气筒,父亲从来没有在意过她的情绪,安抚过她,守护过她。
甚至还对她百般要求:
由于她现在做生意,经济水平较高,父亲便要求她对没出息的弟弟负责,带他教他,让他以后可以衣食无忧。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巨婴父亲很多。
即使是现在,在很多家庭,这样的父母也很多。
那问题来了。
去分析这个其实在中国很常见的家庭故事,去分析这样一个很常见的原生家庭的环境,对这个来访者有什么意义?
让我把这个故事讲完。
她和父亲不在一个城市,她不想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一打电话,她就会觉得很难受。
可是不打电话,父亲会责怪她不孝顺,家里亲戚也会对她有看法,觉得她比较冷漠。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也有自我审判,而她,也有这种审判。她因此,承担了深深的内疚,甚至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
没有分析过这一切之前,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受。
分析了之后,她才知道,自己面对这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父亲,还是那么难受,是因为:
这个人依旧用过去那样的模式,在对待她;
只要面对他,听到他的声音和语气,那些曾经的潜意识的创伤感觉,都会被勾起;
他这么多年都还是如此,没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做了什么,也没有办法做出改变和调整.......
分析了之后,她看到了,一遍一遍进入她想要逃离的创伤的场景,对她而言,其实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但正也因此,她才能够,不再那么内疚和自责。
她就能够允许自己,不那么经常地给电话父亲,拒绝父亲提出的一些过分的要求。
而不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一个坏人。
《成为你自己》75节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武老师讲《听话教育》
你无法对父母好,因为你有恨呀
小J和我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按父亲希望的那样给他多打电话。
其实我已经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些事情,也是因为他的局限吧,也是一种必然吧,也不可能改变了。
我为什么不能就把他当做随便一个什么亲戚,拿起电话,和他友好地聊上几句?
说到最后,她自责又纳闷。
我说:“那是因为你,有恨啊。”
有的父母会这样质问儿女:
为什么你对我还不如你对隔壁的谁谁?
你看你对谁谁那么温柔一脸笑意,为什么我一和你说话,你就那么冲,拉长个脸,好像我和你有深仇大恨?!
我养你长大这么辛苦,你为什么不拿我当恩人,反而拿我当仇人?
可是,事实就是,你养我长大没错,在那些我不得不和你在一起,我的世界里只能倚赖你的日日夜夜里,你除了养我长大,也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践踏过我、吞噬过我、利用过我……
只是这些,你都没有意识到,也不曾看见过。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大会上讲过的一样:
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爱,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恨、愤怒等负面情绪。
在你的记忆里,你只看到你对我的好。但是在我的感受里,我从未被真实看见过。
你不曾尊重我的感受,但是我起码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是的,我不会对自己的恩人好像仇人。
如果,我对一个人好像仇人,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即使我自己还没法义正言辞地把那个原因解释清楚。
如果我连友好地聊上几句,和你之间都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那些年的纠缠里面,有深深的恨啊。
了解到自己对于父母,存在的恨意,了解原生家庭,看到这个“恨”的情绪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还原你和父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关系的真实。
是的,还原真实。
不因为他是你的父亲,或者她是你的母亲,我们就要绝对必然地认为,他(她)给予你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有好处的,这个关系都是有益的。
我们常常谈论守住边界,特别是在我们和父母之间,或者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之间,要划出一条界限.
能划出这条界限,就是成长——我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存在,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不是实现你的愿望或者期待的工具,即使你的愿望和期待里都是你说的“爱”,但是我仍然首先是我自己。
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从原生家庭中,赎回自己。
成为自己,而不是做为父母赎罪的祭品
也许,其他任何人责备你,你都不会那么难过,情绪那么起伏,但是身为孩子,被父母这样评价,则很容易陷入深深的内疚,乃至强烈的自我怀疑。
在这期《奇葩大会》上,武志红老师讲了一个例子:
一个女生找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男生,但家里人非常反对,女生迫不得已求助了武志红老师。
而当老师询问父母反对的缘由时,妈妈一开始说的理由无关痛痒,无非是长相、学历等等,但都被有理有据地反驳回去了。
直到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妈妈突然崩溃地大哭,大喊了出来:
她之前跟我说过,她什么事情都会告诉我,结果她偷偷恋爱半年,才被我发现。
你知道吗?她之前对我百依百顺,她完全听我的话,结果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俩的连接就没了。
妈妈讲得很伤心,但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这个事情的问题,不在女孩找了这个男友是否幸福,而是女孩有没有听话。
从头到尾,这个女孩只犯了一个错:她没有听妈妈的话。
最后,女孩不知道如何平衡,也知道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意,因此与相爱的男友分手,然后远走高飞,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她的家庭。
她完成了独立,但是代价太大了。
我能理解,在那个当下,她似乎别无他法。
因为父母,内化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是道德的所在。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是多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这就是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本能。
所以,我们要去谈论原生家庭,谈论爱与恨,谈论真相,这样我们可以在必要时在内心为自己辩护。
我们可以在维护自己界限而造成父母的难过,被他们指责时,不被内疚和自责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