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未被满足的需要

        这个月买书的预算其实已经用完了,但是,今天还是忍不住又下单了。我给自己买了李雪的三本书,给小晨买了华杉的《漫画讲透孙子兵法》。

        在上完关于断舍离的课程后,我审视我的物欲,我发现在衣服、食物,奢侈品方面,我并没有多大的欲望,而偏偏在书籍方面有着很大的执着。

        在昨天的日记中,我说要培养自己的心智,就是要发现自己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然后去满足它。当我写完那句话之后,我才意识到:书就是我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在大学之前,我不曾记得我拥有过除学习辅导书以外的书籍。还记得在小学时期的某天,邻居小伙伴跟我说:“我有一本故事书,你要看吗?”我忙点头:“要看要看。”拿到书一看,原来是一本成语故事书。至今我还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朝三暮四》。我很快把书看完,又有些舍不得,于是又看第二遍,心想:真好呀。

        前段时间当我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些书没有开封,我心想:暂时还是不要买书了吧,至少把这些看完先。但是,当我从喜欢的书中看到作者强烈推荐另一本书时,当同频的小伙伴强烈推荐她们喜欢的书籍时,我感觉到我的心开始不安分,有个声音不断在说:买买买。

        为了增强自控力,我给自己设立了规则:第一,觉得心动的书先放入购物车,至少放24小时,24小时后还是觉得心动再下单;第二,每个月的书费要在预算内。

        第一条勉强做到了,而当我执行第二条时,我常常不开心。

        然后,我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度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按照预算呢?这个预算是合理的吗?如果花了超出预算的部分,我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吗?花出去的这笔钱,是让我更不安宁了,还是会觉得更幸福?

        如果从经济实惠的角度出发,我知道在“小木屋”租书会更划算,可是,我的心里却产生了一丝丝排斥。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更看重的是拥有这些书,而只不是阅读完就算完事了。我经常过一段时间后会重新翻看以前看过的书,重复多次阅读。

        如果花出去的这笔钱,是在补偿性地满足小时候的自己未曾满足的需要,同时也是现在的我学习成长的需要,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满足自己呢?

        于是,我决定暂时取消第二个原则,只保留一个,即如果在购物车停留24小时后,如果仍然觉得心动,那就买回来。

        当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一种轻松感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又买下了早早在购物车“排队”的《鹅妈妈童谣》。我心想:可以自由买书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今天,我对小晨说:“你看完一集电视后就自己主动关掉了,我很欣赏你的这份自控力哦。我和弟弟睡觉的时候,你走路的时候尽量小声了,谢谢你的体贴。”

        其实,今天他在走路的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发出声响,但我相信,我对他的“看见”,可以增加他内心的力量,从而去改变这个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