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原本就是五味杂陈,五光十色的白板—读《艺术》有感

艺术

偶然读雅丝米娜·雷札的喜剧《艺术》,起初觉得无聊,后来发现有趣,最后生发出无限感慨。

故事的缘起是一幅高价买入的白板画,这幅画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给三个好朋友的友谊带来了冲击。

1.无聊

塞尔吉,一位皮肤科大夫,花了二十万法郎,买了当代著名画家的一幅画,一幅全白的油画。

朋友马克当面直言,你花二十万法郎就买这么个狗屁!然后是马克到伊万家里,再次讨论这幅画。

伊万,是塞尔吉的另一个朋友,一位温和的老好人。伊万和马克讨论时,评价说要是这能让他高兴的话,反正他有钱。然后,又是伊万到塞尔吉的家里继续讨论这幅画。当然了,当着塞尔吉的面,不管他说什么,伊万又都点头称是。甚至还谈到到马克在塞尔吉背后的看法。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一幅白板画,有什么好讨论的,值得这么一幕一幕地写吗。总不至于《艺术》这本书,这个小册子,这幕舞台剧,一直都是三人分别对话,互相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讨论吧。

他们的讨论,本身丝毫没有意义,反倒是说话的方式,语气和态度让人感受到了好朋友之间的担心,嫉妒,不理解,还有埋怨。

马克发泄过后又后悔,想要缓和关系,跑去找塞尔吉。再次讨论时,在话不投机的情况下努力压抑,尽量克制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冲动。这冲动,他已经需要靠安神丸来帮忙,但是似乎已经强压不住了。

我甚至觉得作者完全就是无中生有写这篇东西。我也在想同样一个问题,这么清汤寡水的文字,似乎是要讨论艺术,可是三个人的生活,我是说经济状况,似乎都不容乐观。但是显而易见,他们三个人的家里,醒目位置处都挂了一幅画。

塞尔吉。不用再说,出手阔绰,买了一幅白板,可以这么说,按照马克对他的评价,他自己也欣赏不了这留白的艺术,他的初衷是附庸风雅,等待画作升值。但是又不肯轻易承认。

马克。说这画是狗屁的家伙,自己家里挂了一幅窗外的风景画,简单明朗,一目了然。也很像他自己的心态。

伊万。在家里趴到地上找笔帽的家伙,正准备结婚,想要靠着女方家的经济实力来提升自己。相对来说他最喜欢和稀泥,谁也不得罪,完全是一个老好人。而他家里也挂了一幅画。马克说这画蹩脚,拙劣,认为他的艺术鉴赏力最差。

这样的三个好朋友又如何正常交流,在各自的平行线里愉快地生活?完全因为塞尔吉,花了别人一年都挣不到的钱买了一幅朋友嗤之以鼻的画,这件事打破了朋友之间的平衡和宁静。

真是有趣。看似寡淡的生活,被这么一幅‘’狗屁‘’白板画打破平静,掀起波澜。他们似乎想要对方理解认同,但内心里又有个声音对自己说不。

到这个时候,才觉得,这个故事似乎有趣起来了。

2.有趣

故事又向前推进了。先是在餐馆吃饭不好消化,接下来是那个老好人结婚被请柬的人名顺序折磨。他自己的婚礼,被未婚妻,被双方家长之间的关系搞得焦头烂额。

好吧,婚姻果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感觉大家都是一个蛛网的不同的点。谁动一下,整张网都会动起来,就会有人不舒服。

也对,老好人嘛,所以有问题就和稀泥。现在问题爆发了,矛盾不可调和。他自己就一个头两个大了,还真是难搞。要我说,直接给双方摊牌,你们随便,爱来不来,这是我的婚礼,都得听我的!

伊万的老妈也出场了。她的一番话倒也真是,容易让人想到,哦,对呀,每个人都会是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谁干什么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感觉他家人都这样,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说法,不赞同又放不下,所以耿耿于怀,心怀不满。

因为儿子结婚,所以伊万的老妈也必须去见那个十几年都不见的男人。再次面对自己的年老色衰,甚至忐忑,对方看到后可能还会嘲笑自己。

还有和邻居保姆的关系不能融洽,也会成为导火索。每个人都有一堆的麻烦事儿,都有一堆头大的问题需要解决。

对,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别人无法代劳。现在看起来这个故事还是很有趣的。这就像是白板,虽然寡淡,但是一丝一缕的线条就是生活的麻烦,任其放置,问题不会自己解决,可能还会越来越大,就像滚雪球。

接下来就看作者怎么写了。问题够头大的,怎么解决呢?

我猜,解铃还须系铃人。隐约觉得,这幕剧的结尾得让他们每个人自己拿主意,作者也不会越俎代庖。

马克来给朋友道歉,可是没说几句就发作。不是说好了来道歉的吗,唉,本性使然,藏不住,改不了。还有,和朋友说话,自己不喜欢,就夹枪带棒,还真是马克的风格。

马克对于好朋友伊万的态度算得上怒其不争了。伊万常说的话是,只要你们喜欢,我随意。马克就讨厌伊万这种敷衍,但是这讨厌的背后,是对伊万真切感受的尊重。

看起来直抒胸臆需要勇气,尤其是对自己的好朋友说负面的评价,还和他休戚相关。

三人聚首了。问题大爆发,矛盾冲突一浪高过一浪,完全暴露出来。三个人的友谊基础,对彼此的看法,对彼此在意的人的看法,就像海啸,一下子席卷过来,这期间伊万哭过,马克和赛尔吉大打出手,伊万受伤。。。每个人都发泄出来,问题似乎也有了突破口。

终于气喘吁吁可以听对方说话了。马克说赛尔吉,对……有了安特里奥斯的画……你就跟他做伴了。这个有点急转直下,难道不单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嫉妒或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作者还能把水搅得更浑吗?

3.无限感慨

原来马克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尊心受挫了。还以为马克我行我素,原来他也是以别人的好恶来衡量、要求自己。这是那个特立独行的马克吗?还是说马克所谓的特立独行,都是认为自己在迎合,或者是顺应了好朋友的眼光?

莫名感到悲哀。

朋友可能需要共同的话题,难怪有些人后来走着走着就散了。人总是要走自己的路,强扭不到一起就散了吧,各自自在些。

还是塞尔吉说得好,尊重他们原本的样子。

马克说他想要塑造朋友。这个想法很荒谬。只能自己创造自己,塑造别人,这也太狂妄了些,以为自己是上帝吗?原来马克才是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最终,赛尔吉由着马克在白板画上用记号笔作画,发泄完之后,都消停了,问题也似乎都解决了。大家都归于平静。

友谊,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对朋友的态度,这些常常深埋在生活平静水流下面的东西,是值得好好思考一番。

留白是艺术,应该尊重每个人原本的样子,谁也不能代替谁做决定。但是朋友又可以直言不讳,虽然也怕伤了彼此的心,但是可以接纳对方的不友好,甚至有些野蛮的态度,最终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握手言和,彼此的友谊也将更加牢固。

再次直视艺术这个话题,尤其是本文讲的留白的艺术。这本书也贯穿这一艺术手法。初看寡淡如水,很想丢到一边。看在它短小的份上才继续看下去。才发现越看越有趣。

这就好像看白板,越看越能从中发现颜色,发现线条。其实要我说,倒不是白板蕴含着这些,实在是看画的人心里有这些,赋予白板以新的含义。

白色,从颜色的角度讲是高光色,包含所有颜色,因为太亮所以看不见。白色不需要边界,也没有边界,所以不要画框。现在回味起书里对于这幅白板画的评价,觉得就是那么回事。

还真是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她选的这个角度,这个故事,看似不经意又无聊,实际上很有趣。生活有几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大抵也都是在无聊中过活。只是身在其中的人赋予它意义,生活也就有了意义,也就变得深刻起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