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和一个好朋友聊到一个现象:有个同学因自己学校抓“作弊”抓得太严而直呼“过分”。他很不解,考试不作弊难道不是一个人的本分吗?为什么当作弊这种“不本分”的行为蔓延到一定程度,当局者加以严格控制后,这些人反而开始抱怨起来?好像作弊是本来就应该倡导的?
这让我想起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走到食堂门口准备吃饭,碰到一个老乡。
“一个人吃饭吗?”他寒暄道。
我也客套的回答:“是啊,你呢”
结果他想都没想又回了一句:“阿,一个人啊”
我当时有点呆了,不过马上就回过神来,告诉自己,没事,这种脑残见多了。
没想到的是,打好饭坐下来的时候刚刚又坐在他附近,这时候他又跑过来,很惊讶的问我:“你都一个人吗?”我依旧回答“是啊”,然后低下头准备吃饭,以为聊天结束了,结果他破天荒的来了句:“啊,怎么会都一个人吃饭啊?”。
我当时差点没喷出饭来,不在意,倒是很无奈,因为我看到他说这些话时“无比的真诚与用心”,这真的很悲哀,当你也看到一个无可救药又透露出些许善良的脑残以后。
还有一次,和一个同学聊天,他说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自己慢慢接受独来独往的生活了。以前总是害怕不认识的人嘲笑自己孤独孤僻,现在也不太放心上了。看到他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就”里,我也没反驳什么,当一个人从源头上就误入歧途时,是没有办法挽救的。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三个真实的故事有何感想?
我觉得这三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有的人永远没有独立的人格,有的人活着活着就失去了人格。
有了独立的人格我们才会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做些什么和什么事情本来就不该做。
虽然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不可避免要与他人协作。但人最重要的属性是永远是个体价值。我们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与自己相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一生。不仅如此,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与他人的交往也好,对世界的看法也好,对生命的体会也好,最终都要回归自己,即自我本位。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世界即存在,当我们失去了意识,所谓的世界也随之消失。
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就必须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我们可以与他人交往与协作,但我们决不能迷失在他人的世界里。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独来独往,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散步,自己旅行,自己吃饭,是本应该做的事,也是一个人想要拥有独立的人格必须做的事。
然而,有很多随波逐流的人却认为这些是丢面子的行为,他们害怕别人说自己孤独、没朋友。
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没有人格,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块破布,以无数外人的生活作为补丁缝缝补补,勉强过活。
每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真的很悲哀,但最悲哀的是,一群青春朝气的人共同活在彼此的世界里,却没有一个人拥有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