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在我老家被叫做“麻怪”,小时候我们去钓青蛙,叫做“吊麻怪”。
其实说“吊麻怪”,比“钓青蛙”还要准确些,因为“麻怪”包含了牛蛙和青蛙(有些喊田鸡)。
我们实际上去钓得最多的还是牛蛙,还且,“吊”比“钓”,我也感觉形象多了。
从屋后的竹山里砍一根丛竹,把枝叶儿都削干净,竹杆上一段一段的结疤也用蔑刀刨平整,然后在竹尖上栓上一根比竹竿长一点的细麻绳,如果有鱼线,那就更好,吊麻怪的钓竿就做好了。
丛竹是一种长得细而高的竹子的品种,它的用途很广泛,譬如大人们用来做“拎子”,就是插在菜园子里用来给黄瓜、丝瓜、豆角等藤类植物攀爬的支杆,用来扎篱笆,就是密密麻麻的把竹杆插进把土里,再横着一根前一根后的交织成围栏围菜园,也可以围鸡圈。
丛竹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好的用处就是做“钓竿”,然后就是放牛的时候做“牛煞条子”,也就是放牛杆,放牛杆通常都是取丛竹前面比较软的部分,连竹叶都不要除。
大人犁田的时候,也是用这种“牛煞条子”,手里扬着竹条,嘴里“嚯起、嚯起”的不断吆喝。
吊麻怪最好的季节是我们放暑假,这个时候我们不要上学,整天整天的在外面疯父母也不会管,最主要的,这时候天气热,麻怪都喜欢在无人的时候浮在水面上,不知道是乘凉还是干什么。
我去吊麻怪的时候最不喜欢带弟弟一起去,他总是憋不住气爱出声。麻怪一听到人的声音就容易悄悄的沉到水里面去。
我在田边四处找,这时候稻子金黄,田里的水一般都放干了准备双抢,土麻怪特别容易捉。土麻怪是那种土黄色的小青蛙,是长不大的,但它却是大麻怪最喜欢的食物。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麻怪呷细麻怪”,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有点类似于“大鱼吃小鱼”,但还是不同,大鱼吃小鱼除了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通常比喻的是一种淘汰法则,大麻怪呷细麻怪就是以大欺小,有点仗势欺人的味道,贬义多些。
我找到一个小青蛙,把它绑在细麻绳上,用绳子勒紧,作为钓饵,然后就向着村子里的那些山边的水塘出发。
到水塘附近,轻手轻脚的慢慢向山塘靠近,然后爬在外围的塘基上,象电影里的解放军侦查连长,头慢慢伸出来仔细的观察整个水塘的情况,通常能看到好几只“老煞霸”和“青皮麻怪”浮在水塘中或在塘边。
“老煞霸”就是“牛蛙”,和“青皮麻怪”就是青蛙一样,是我们这里的土话。
看到牛蛙浮在那里,我自然不会去关注青蛙,悄悄的摸到离一个牛蛙最近的隐蔽处,把绑着小青蛙的钓竿再轻手轻脚伸过去,然后一上一下的摆动钓竿,吊着的小青蛙就像自己在蹦跳一样,在它面前挑逗。
牛蛙可能是受到一点点惊吓,一下子就沉到水下去了,我停下手中的钓竿,就静静的等待。
也没多久,那牛蛙又出现了,在水中浮出一个头,只是这会儿它出现的地方,不是刚才的位置,有一点点远。
我慢慢把钓竿移过去,然后又一上一下的摆着钓竿,牛蛙露出的头转向钓饵,静静的看着在眼前蹦跳的食饵。
我手上不停,也很有耐心的等着。
牛蛙一直一动不动看了很久,突然就动了,一下蹦跳起来一口吞住食饵就往水里钻,我赶忙手一抬,钓竿被我举得高高的,那只牛蛙咬着食饵挂在绳上,四只脚直直的伸着、一点也不敢乱蹬。
吊着的“麻怪”最怕空中摔落,大概是恐高。这时候它如果一触碰到什么东西,哪怕是一根草,都会立马就逃走了,但如果不让它触碰到任何东西,它被吊挂着,就丝毫都不敢松口,你这时候慢慢把钓竿移过来,一把掐住它。但你如果出手不果决,你第一下没掐住,它一触碰到你的手,就会立马松口跑掉。
通常我会中午出去,到天黑才回家,小腰上挂着哥哥用来捉泥鳅的蔑篓,一天下来至少也有大大小小的五六只青蛙或者牛蛙。一个暑假下来,全身都被太阳晒得乌黢抹黑的,但总是拿着一根钓竿,挎着一个蔑篓,乐此不疲的天天出去“吊麻怪”。
一个暑假,基本上就是这样过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