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初17中19讲12 坚持分享第775天 20210923周四(本周约练1次 总246次 读书打卡第371天 讲师微课练习第126天)
今天一场地面咨询,咨询师。
初一住宿生想家、想爸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孩子年龄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一下子增多的课程和作业......分离和适应问题叠加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情绪困扰。而每个孩子的感受力、承受力、排解方式都不一样,因而情绪困扰的程度也不一样。
每年都会给申请住宿的家长反复说,初一的孩子不适合住宿。但有一部分家长还是执意让孩子住,甚至会托人说情。他们可能都有各自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离家远、做生意起早贪黑、家有老二等等。做父母的也确实是挺不容易,可孩子心里的委屈、抗拒、恐惧等负向情绪也难以自我排解,有些孩子会出现躯体化反应。当孩子有严重躯体化症状时,父母才会不得不把孩子接回家。
孩子给父母打电话想倾诉倾诉,父母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吼孩子一顿,有的安慰几句,有的拒接电话。用孩子的话说:爸妈每次通话都是安慰,但我感觉到的只是表面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我。“那你从开学到现在这段时间,一边想家很难过一边还坚持在学校学习,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哪些方面比开学初好一些了呢?你是做了什么让自己有这些变化的呢?”以这样的问句引发孩子自我看到、自我赞美确实能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努力和自我掌控感,从孩子的表情变化能明显的看出来,但孩子想回家的愿望还是难以减降。孩子想回家,父母不想让孩子回家,这一现实矛盾难以解决,所以孩子的情绪困扰也难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