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舍就是得

看过《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人应该还记得这个场景:晚会上,在一众繁复精美华服里,安娜一袭简单的黑色礼服脱颖而出,与渥伦斯基碰出了火花。

作者列夫·托东斯泰深谙简单就是美的艺术,将小说中安娜的美衬托得独特出众。其实现代艺术里,也一样崇尚简单,大牌服装里,鲜少见到繁复累赘的样式。

我虽不懂得太多艺术,但窃以为,少即是多。懂得留白的艺术在审美上应是更高一层。

图片发自简书App

譬如在《红楼梦》里,我就很喜欢探春的房间: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她的房间与其“素喜阔朗”的性格颇为一致。

好吧,安娜也好,探春也罢,都是贵族小姐。她们的至简之道可能都是上流审美,且日常事物都有人打理。我等斗升小民,敝帚尚要自珍,安可让身上无华服壮胆,何尝有余力清扫斗室?

但偶像陈数也说了:作为一名女演员,甚至不介意一件礼服再穿几次。对她来说,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在看《最好时光是现在》的时候,我曾经感慨过,是否因为年龄的原因,我所喜爱的陈数都不怎么露面了。

但在新版《断舍离》的序言里,我邂逅了偶像,原来她不是因为年龄上去了,市场小了。而是她自己主动拒绝了许多影视剧拍摄工作,选择了“停下来”。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断舍离的醒悟:她正在“学习卸下负重,轻盈前行”。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陈数在日本断舍离推广人山下英子的新版《断舍离》中如是说。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难怪作为一个知名度很广的明星人物,陈数已不惧于在探照灯下重复穿一件礼服了,原来她已经在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到处都是东西,心里也很憋闷,下个决心大肆清扫一番后,心里面是清爽多了。这其实就是最直接的“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那是不是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一样可以施行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表现出如安娜、探春、陈数般大道至简的状态呢?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恰恰想推广的就是这种观念。她从瑜伽的修身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上,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

现代人的生活纵比不上安娜、探春那般,但与从前相比,实际上物质是过剩的,人们拥有着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尽管衣服已经很多了,还是要买买买,尽管冰箱里塞满了东西,却只记得再买点……结果是哪哪儿都装不下。

为什么不少买一点?为什么不舍去一些?

禁不住商家的诱劝?遗传自父母的观念——不能浪费?

山下英子说,这些都是表面原因,你无法放手的原因是“物质轴”思维:这个东西能不能用?

说老实话,我就正是这么一个人,我是和父母一起居住的,他们总不舍得扔掉一丁点东西,家里塞得满满当当的。我对家里的一片狼藉在某些时候是归咎于他们的,都是他们舍不得扔啊。

好,这两个月父母外出了,我开始清扫家里,扔东西的时候,我犹豫了:这个暂时虽然用不上,但以后说不定还能用得上呢?

这正中了山下英子所说的,父母的价值观可能是一个因素,重要的是自己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忽略了“需不需要”,只考虑“能不能用”。

就这样,我们被物质裹挟,任由它们侵占我们的有限空间。

山下英子认为,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从“还能使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遮蔽了“放手不需要之物”的正当性。

山下英子推广的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舍弃不需要的东西,保留健康美丽的空间。

如何断舍离?

一、 观念上的断舍离。

人生不能一直做加法,就像人不能长时间进食却不排便。这个比喻话糙理不糙。适时扔掉不需要的东西,可以轻装上阵。

这一点,无论是在整理房间上,还是工作生活上都适用。山下英子认为,市面由流行的“收纳术”、“整理术”等等本质上都是在指导人们把更多的东西收得更紧实,实际上不是在做减法。

要想像身体机能一样新陈代谢,必须减掉不必要的东西,“斩断”、“舍弃”、“脱离”。想象一下,一个塞满东西的房间,和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是不是后者给你的感觉更舒畅自在呢?

二、 怎么扔?

山下英子建议: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把这一区域内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譬如打开冰箱,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首先就可以把变质的、过期的东西扔掉。

其次,以自我和时间为轴,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在大量杂物之中锁定那些对“现在“的”自己“必要的东西。在大量杂物中,你会发现,有些东西过去很喜欢,现在却用不上,即使这是一个特别人的送给你的,或者是你曾花了大价钱买来,拜托你还是扔了吧。因为”他人送的“和”大价钱“不是以你现在自身的需要出发的。

不需要的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

在扔掉这些的时候,我们摆脱了物质的牵制和他人价值观的束缚,建立了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

三、剩下的物品怎么办?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后,留下的东西是比较高质量的,进入“收纳“环节。

对于如何收纳,山下英子也总结了几点。诸如“三分法“、”7.5.1法“等。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这本书参考,随书还附有实操手册。想要实践”断舍离“的伙伴们大可以撸起袖子照着干。

我所关注的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观念与做法带来的自由呼吸空间:外在物少了,心更自由了。少就是多,舍就是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