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理心理学已经证明:我们的心理资源,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和判断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当我们将资源用于大脑内部看不见的自我战斗时,可用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将会变得匮乏,我们将很容易出现疲劳、麻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问题。
痛苦源于个人经验,源于我们的知识建构模式。
同样的身体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譬如手心出汗,其原始的适应功能包括握紧武器或抓紧树干,以便更好的战斗或迅速逃避可能得风险。如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观察:即将上场让我感到兴奋,我现在充满力量,有信心面对一切挑战。在这种思维下,我们会跃跃欲试,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充满信心与力量。
如何解读发生的一切,这是个人可选择、可掌控的——在这种选择之后,我们的感受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感受不是天生的,它是我们的选择所制造的。
“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这句话并非攻击,它只是一种提醒:我们一直拥有生活的选择权,哪怕是在困境中,依然可以通过有效的练习,让自己更有智慧面对各种挑战。
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评判世界,也习惯了评判自我。这种自我评判习惯,往往会诱发以“成长”为名的自我压迫:我现在是这样,但我对此不满,我想要变成那样……这种“想要成为”的过程,就是内耗的过程,就是阻碍我们前进的过程。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摆脱心里痛苦并以充沛的活力持续前进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设定可控的目标并收获积极的反馈,这是重建个人心理灵活性、让来访者有力量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想要前进,当我们需要给自己发展的动力时,我们不能求助于自责、羞愧,而是要激发自我同情。
于德志《反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