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赵又廷,期待《晴雅集》许久;因为郭敬明,担心《晴雅集》更久。但当我走出电影院,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的时候,却有点自我埋怨的轻轻叹气,不相信郭敬明,还不相信又廷的选片眼光吗?是啊,出道十一年,他还没有演过烂片。
《魔道祖师》的作者墨香铜臭曾经说过,她是看着香港电影、金庸小说、日本动漫长大的。其实那是我们八零初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可能基于对日本动漫狂热的爱着的这点底子,很多人说看不懂的剧情,我是一点羁绊都没有的就懂了,在精神上顺顺利利的和四维(现在的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他的这个名字)郭敬明契合了。

晴明的师傅忠行让我想起了《犬夜叉》里的白心上人。白心上人是位得道高僧,至纯至善,一生救人于水火深受百姓的爱戴。当他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完结之时,为了在死后继续保护这片土地,决定成为即身佛也就是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埋入坟墓,不吃不喝直至坐化。白心上人在被活着埋入坟墓的那一刻是极其自信的,他觉得自己早已看破了人类那点对生的贪恋,那点贪恋在他强大的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甚至被他嗤之以鼻的。

《晴雅集》里芳月做了封印祸蛇的容器,长生不老,不能有欲望情愫。于是,忠行在还是身为女皇的芳月对他动情的时候,选择了离开,挥剑斩情丝,做的冷静而潇洒。为了芳月也为了万千百姓,他要去四方斩杀祸蛇的影像。选择离开的忠行是极其自信的,他觉得自己早已看破了人类那点对情的痴念,那点痴念在他强大的正义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被他嗤之以鼻。
然而,白心上人终是低估了这份贪,在漫长的对抗本能生存意志的过程中,他败下阵来,有了一刻的恐惧,有了悔和怒。他恐惧死亡,后悔自己一生行善为什么死前要受这样的折磨,更恼怒他用一生救助的人们为什么都在等他死不为他考虑一下。这一刻的邪是如此的强大,正如他一生的善一样,毁天灭地。
然而,忠行也是低估了那一份痴,他把对芳月的所有情感都寄托给了他的式神鹤守月,并让鹤守月永远的留在芳月身边守护她。鹤守月还是鹤守月吗?他只不过是忠行的一个分身罢了,只保留他的爱情的一个分身。这一丝被轻视的爱情竟是如此的强大,正如忠行的大义一样,毁天灭地。
白心上人误入歧途的灵魂被妖怪利用,成了至邪。忠行承载爱情的分身,为了永远的守护,要放出祸蛇,为祸人间。他们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所以《犬夜叉》里这一集的童谣是什么?污即是净, 净即是污. 善即是恶, 恶即是善. 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人有好坏,同一个人也是善念和恶意并存,阴阳存于万物。

人有善恶,妖亦然。《晴雅集》中晴明总是用妖做自己的式神。他说,妖也有情,为了这一句,杀生石就做了他的式神。自然万物平等相生,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是东方文化的特质,万物皆有灵。博雅说,妖吃人。晴明说,蜜虫只吃花蜜,人却吃鸡豚。我想起了《东京食种》里的吃人族:万物平等,为什么人类要做食物链的顶端,而且还做的那么理所当然,不容亵渎?为了抵消人类的这种狂妄,智慧的先人创造了神魔灵妖鬼怪,日本文化里还出现了半妖,犬夜叉就是半妖,晴明传说中的母亲也是狐妖。万物共存,只分善恶,不分人妖。

《晴雅集》里的式神和阴阳师之间更像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杀生石说:我愿做你的式神,终生侍奉,永不后悔。晴明说,说出你的名字。《晴雅集》里提到过好多次“你的名字”,有人想到了新海诚的《你的名字》,调侃说这是《阴阳师之你的名字》。我却想到了《夏目友人帐》,夏目的奶奶有一本记载了好多小妖怪名字的账本,留给了夏目,夏目负责在这些妖怪找到他时把他们的名字还给他们。不管是芳月还是鹤守月还是晴明还是杀生石还是《友人帐》里形形色色的妖怪,他们都在追寻并实现着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名字其实是自我价值。把名字交给别人就是一种契约的达成,而且是生死契。式神临死前的那句,“”死生无悔,侍奉为荣”,鹤守月执着实现忠行对永远的守护都是如此。
里面的日本神魔文化元素还是有很多,比如杀生石,喜欢《犬夜叉》的都会会心一笑,那不就是杀生丸大人吗?芳月吃了人鱼肉从来长生不老也是很古老的日本传说,我曾经看过《人鱼之森》就专门讲这个,吃了人鱼肉,要么与天地同生,要么就变成鱼妖而死。日本文化喜欢将人置于极端境地来考验人性。

最后说一下演员,我们又廷自是不必说,他是那种可以将自己完全化身到角色中去的演员,看起来似乎并不出彩没有个性,但却让人觉得影片里的人物性格本该如此。太过个性化的演员会将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因为他只能演一类角色,像他自己的角色。

整部剧所有演员都没有演技上的问题。饰演鹤守月的汪铎一人分饰两角,一个至正一个至邪,他站在那里一个特写,连表情都不需要,气质上便井然分明,着实令人惊艳。
服化道,画面,特效,剧情都可,推荐观看。这次郭敬明不但及格了,我要打个良好,之所以不能是优秀,是因为不是有《拆弹专家》这样的大片压着吗?只看古装玄幻的话,我打优秀,比《妖猫传》不知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