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参加施坦威钢琴比赛得了幼儿组的优秀奖,虽不是多厉害的奖项,但总比什么都没得好,多少是他努力的反馈。这次上台后,全家人都很高兴,但我很焦虑,因为他喜欢乱弹琴,不爱练琴,一练就哭,有点困难就哭,一直是我和老师在推着走。
我纠结着钢琴要不要学下去?
正巧要搬家了,借此机会,重新整理他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在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换了一家机构学习。老师听了下孩子的演奏情况说,“断奏很稳,说明之前的老师很优秀啊,基础打得好”,接着我又提到了孩子不爱练琴,老师一听就说,“你这个是学习习惯没弄好啊,当下最关键的是把妈妈解放出来。”我一听就乐了,于是老师提了如下几点要求:
1.每天练琴20分钟,不多一分钟也不少一分钟。不想练行不行?行,但是坐也坐要在钢琴凳上呆20分钟。
2.每天固定时间练琴,比如吃完晚饭练琴,那就雷打不动,吃完晚饭立马去练。想早一点练,行不行?不行。想晚一点练,行不行?不行。
3.妈妈不要陪练,练得好不好,老师来判断。
4.每日视频打卡。妈妈协助,老师会予孩子以反馈。
5.每次来我们这上课,可以旁听,也可以不旁听。上课后有积分奖励,累积到一定积分可以兑换礼物。
然后我就听话照做,经过一周,老师的要求孩子全部做到了,曲子也越来越熟练,最关键的是练琴的习惯在逐步向好。
我内心窃喜啊。。。
我又找来《微习惯》这本书,发觉老师的要求跟《微习惯》如出一辙。
首先来看看微习惯策略的八大规则。
1.不要自欺欺人。孩子单纯,会就是会,不会就再练练。
2.满意每一个进步。从断奏到连奏,有一个高抬手指的练习,大拇指和食指很容易抬起,但是中指很难,一开始抬不起来,他请左手来帮忙,第三天他把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自言自语说,我请左手来鼓励右手的中指,不用动手帮忙了。好可爱有木有?!
3.经常回报自己。如果回报本身就能带来回报会怎样?回报可以是今天比昨天弹得更流畅了,也可以是练琴后去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还可以是长期坚持后一次镇定自若的演出。
4.保持头脑清醒。别让不断进步的兴奋变成实施行为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大脑发育不足,还无法很好的控制,需要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微习惯背后的内在价值,从而形成终身的好习惯。
5.如果有抵触情绪,那么就缩小目标。第五天孩子已经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练得很熟了,我说你要不今天练些其他曲子,他说不要。好,那咱们还是来练这几首,你用节拍器把速度逐步提升。这样他就开心得去尝试。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放松。一首新曲子一开始练习,又是左手又是右手,分别识谱,还有节奏的变化,自然不容易,那么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别急啊,上一首新曲子第一遍第二遍你也是不熟啊,可是第四遍第五遍你就跟我说太简单了。
7.不小看微步骤。吃完晚饭练琴,总是想躺一会或玩一会。我跟孩子说,一吃完饭就去洗手,洗完手擦干就去打开琴盖,然后摆上乐谱,开始练习五遍,一首五遍,三首十五遍,十五分钟差不多就过去了,最后五分钟录像给老师就好了。孩子清晰地知道这20分钟要做什么,如何分配,接下来就是顺其自然完成了。
8.有多余的精力可以超额完成,但不要加大目标。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可以四首联弹,可以边弹边唱,但不要给他立即加大目标,比如今后练30分钟等。因为目标渺小、结果丰硕的状态比反过来好多了。
再看看如何建立微习惯的八个步骤。
1.选择适合的微习惯。微习惯有单一和多项。选择哪种,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来的,选择小到不可思议的行动,让自己察觉不到,就完成的。比如我们之前是练一小时的,现在练习20分钟,当然轻松好多。
2.挖掘微习惯内在价值。会弹琴还是快乐的。我希望通过学琴提升他对音乐之美的感知能力。
3.明确微习惯依据,并纳入日程。上述老师给我们定下来要求,每天固定练琴时间、时长、内容和沟通方式,我们逐一落实。
4.建立回报机制。每天打卡,老师语音指导;一周打卡七天,老师会有奖励。
5.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用一个大日历纪录孩子练琴与上课的情况,让努力可视化。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我没有陪练后,也少了许多大呼小叫,孩子练习后,自己来找我录视频。老师说进步非常明显。
7.服从计划,摆脱高期待值。的确,我们只是每日完成老师的要求,不要让太多未来的东西。保持孩子有一些懒惰的天性。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比如孩子不再抵触练琴,昨天吃完饭主动提出来该练琴了。
下一步的行动。
从练琴到学英语到练习跳绳,我们在践行与完善多项微习惯。希望这些小到不可思议的行动逐渐形成孩子的好习惯,从此快乐学习,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