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心得:(或闻思修)
接下来的四句话主题都是“孝”,从四个层次去把“孝”做好。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四句话,是不同的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根据不同的人而给出的不同的回答。这里也很好体现出孔子的“因材施教”。既然是因为不同人,孔子给出的解答。那么我们对这个故事中的人,也要做一定的了解,这样才可以还原真实的情景,去感受体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
孟懿子:鲁大夫,复姓仲孙,名何忌,懿是其谥号。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祖孟孙氏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作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越到后来权势越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孟懿子的父亲是孟僖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8代宗主,名貜,世称仲孙貜,谥号僖,是孟孝伯的儿子。与泉丘人之女生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鲁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孟僖子和南宫敬叔要师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看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回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弟子传》里他没有名分。
今天我们深度学习2.5这句话。首先如何理解“无违”?并非所有的事情不违背父母。而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管是生也好,死也好,都要以礼视之,这是孝的第一层,要用礼节先约束住自己,不出恶言,无恶色。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些人对待自己的父母是好,但是用的礼节都是过度奢华或者越级的手段。有些人很“尊敬”长辈,用活人祭祀,有些人很穷,直接把父母扔到路上。这些都是不对的做法。所以即使是行孝,也要用礼节来约束自己。
这句话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孟懿子问孔子“孝”,孔子只说了两个字“无违”。孟懿子并没有追问,这里也能看出臣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不能这么亲近,也可以看出孟懿子即使不懂,也不愿意问。孔子可能不吐不快,后来跟樊迟讲了孟懿子问孝的事情。
我们孝敬父母,还是要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父母需要什么而去孝敬他们。不要一味的用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去孝顺。有些人每个月给父母生活费,做出这样的举动确实是孝顺父母,但是也不能因为给了钱,就能心安理得了。父母需要的是陪伴,是交流,是互动。有时间,多给父母发发微信,多给父母发发视频电话,他们会非常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