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末,正值印度洋海啸发生不久,一天一对年轻的夫妇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替朋友为灾区捐款5万元,但不愿留下姓名。经过反复追问,他才说那就叫“微尘”吧,他说:“我们本身做的这个事情就像微小的尘粒一样,这并不是多么大的事情。”
事后工作人员一查,发现他们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过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
2005年青岛一家报社在新年的第一天开通热线寻找这对热心人。两天过后,寻人热线并未收到任何有效的线索,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数名大学生拿这自己的生活费赶到街头募捐点,他们说自己是“微尘”;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退休金走进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在,募捐花名册上留名“微尘”;一位母亲抱着三岁的儿子,向募捐乡里塞进压岁钱,这位母亲说:“他也当粒小微尘。”
一直到现在,青岛十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万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写下了同一个名字一一微尘。
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微尘”在青岛越来越多,从一个人慢慢发展成一个爱心群体,由一个群体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微尘,已经成为青岛的爱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