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夕阳近黄昏

      小时候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时候怎么都理解不了这首诗的含义,以为他怀念的是自己的母亲。直到后来才慢慢理解到,诗人因政治原因久久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表达的是想归乡却难以归乡,以及对家乡无比怀念的心情,“家乡”即“母亲”。有的人怀念一个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有自己想见到的人或物;而也有些人怀念家乡,是因为那里有自己再也回不去的过往,那种感觉,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再体验一番。

      我的家乡是地处山西太行之巅、历史文化悠久的长治。高中班主任和我们说,什么叫“长治”?长治就是“长治久安”,得名于五百年前。我从记事开始,一步一步见证了她的发展,同时她也一丝一缕地陪伴了我的成长。

      我生活在长治的一个小村庄,如果有人问起对家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的脑海中便会闪现出三个字:土坯房。十几年前,因为当时经济还比较落后,村里绝大多数住的是抗战时候的那种土坯房,而且周围村庄大部分也是这样,偶尔去市里才能感受一下那种城市氛围。但是即便那时候比较贫困,也丝毫未阻挡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大部分的房子周围都有各种树木环绕,保证了你早晨起来呼吸到纯净的空气;如果刚下完雨,出去的话会闻到一股泥土的芬芳;夏天的夜晚,四邻八舍一块坐在院子里,点一撮蒿草烟熏走蚊虫,泡一壶茶,驱赶走一天农忙的疲惫;而我们这些土孩子白天去地里撒完化肥,晚上依旧精力充沛,成群结伴地出去逮蝉蛹……就在这个小小的地方,穷并快乐地成长着。在那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从来不缺乏暖暖的人情味和各种乐趣,任何地方都能变成我们的天堂,而最受欢迎的地方,当属村外的那条小河。

      因为在村庄的西边,我们都叫它“西河”。西河虽然不是自然形成的河流,仅仅是一个人工湖流出的分支,但是它的美一点都不逊色于自然河流的美景。河上方有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桥梁的东南岸上是一大片树林,每天都会有人来这边野炊,路过满耳尽是欢声笑语。树林的对面,则是钓鱼的好地方,那时候大多数垂钓者没有太好的装备,正所谓垂钓者大多钓的是“心境”。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摸虾,摸螃蟹,抓个小鱼,或者身上绑几个大油桶,扑通扑通跳进去玩水,累了便坐下欣赏垂钓者们的战利品……那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美好的假期转瞬即逝。

      无数个假期过去了,自己也慢慢长大,青少和儿童时期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业上压力剧增。高中时候再去河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脱了裤子就往里跳的小孩。偶尔也会学大人们那样,安静地钓钓鱼,听听歌,感受着微风从皮肤旁边掠过。仍有一些泥孩子感受着我们小时候的乐趣,看着他们忘我地玩耍,心里居然有一丝加入他们的冲动。

      前几年在外地读大学,每年回家只能趁寒暑假的时候,十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三暑假的一个下午,一个人骑着车去西河散散心。那时候的桥梁已经重修,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东南岸的树林里也多了一个婚纱摄影基地,成双结对的新人们在这里开始了一生的厮守。而来来往往的车辆也特别多,大部分走到这都会驻足欣赏一番,但是小孩们却不再是泥孩子,生怕把自己衣服弄脏。走走停停,环顾四周,只剩下一样东西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夕阳。那天的夕阳格外漂亮,阳光透过云层撒向天空,灰色和白色的云朵交相呼应,清澈的河水将眼前的美景毫无保留地复制在下方;偶尔飞过去几只水鸟,想必也是留恋这副画卷。也许在自己心里最美的事物,从来都没有离你远去。

      我对故乡的那种情感,就像是自己有一个很喜欢的东西,虽然用了很久已经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也从未想过扔掉,反而会更喜欢。虽然最美的印象只存在于回忆里,但是至少永远不会变质,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企业的精髓,一个国家的信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白天干活觉得有点累了,晚上到家吃完饭洗了个澡再把衣服一洗后自己睡觉了。 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床旁边的的手机铃声响起来...
    熊112266阅读 252评论 0 0
  • 故乡,那个永远的牵挂。 一晃眼,阿良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完成了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短暂的寒假里阿良和宿舍里的几个同...
    花非花树非树阅读 527评论 0 0
  • 双十一那天,我抢了元旦飞往扬州的机票,顺便也看了圣诞飞往哈尔滨的机票,只要619,相比平时,便宜很多,那一刻,心里...
    羊白菜阅读 168评论 0 0
  • 荒山之夜(一) 夜,张开了翅膀将大地囊括其中,整个世界暗了下来。荒山的夜里,寒意渐浓,而昆虫的声音响彻四野。一只只...
    南桑子阅读 646评论 1 1
  • 说明:本文以《爸爸去哪儿》1018期(即第二期)灵水村为例。 下面是在本集节目中,爸爸们在教育精细化操作上表现比较...
    马大一为阅读 58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