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1月27日
内容:社会有机体、经验主义
地点:寝室
由于在阅读人类传播理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还很难吃透这本书,所以我决定从简单的书看起,就选择了马特拉的传播学简史阅读。
这本书从传播学的诞生初试之前开始介绍起,今天读了前两章,感觉对传播学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本书首先提到
劳动分工的概念是传播理论发展的第一步。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传播学的史前史是源自于经济学,由于流通渠道的发展,斯宾塞和孔德认为,
社会是一个按照生物进化法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的有机体。
这种观念催生了传播作为一种概念出现在了经济分析之中。
接下来阿道夫凯特勒提出的均值人将概率理论这种数学概念运用到了国家制度的分析当中,也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直接运用于传播学之中,可以看出,这本书在第一章中一直在做铺垫,试图去摸清传播学产生的所有社会条件,并且致力于寻找形成我们今天的整个传播环境的历史渊源,于是紧接着就开始介绍群众心理学这一门类,其中提到了由于
欧洲获得了出版和集会自由,开始了有关舆论的政治性质的讨论。
其中西盖勒和勒庞作为群众心理学的创立者被提及出来,接着介绍了塔尔德的
群众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已进入公众的时代。
大众传播的衍生环境被塑造了出来,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大众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新的潮流出现了,其中特别提到了芝加哥学派,由于在亚文化研究中,我所看重的伯明翰学派的史前史就是芝加哥学派的越轨行为研究,而这里是我第一次看到有系统介绍芝加哥学派的文字,于是我将这一部分作为这一章的重点进行阅读。
其中提到了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埃兹拉·帕克,他提出了社区的概念,这一概念也是与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概念,我总结了社区所具备的两个特点,即人口固着和人口共生,还提到了
竞争是一种组织法则,竞争与合作构成了共生关系或生物及人类组织,也就是次级社会,其后,库利又提出了初级群体的概念,这两点也影响了之后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媒介功能主义社会学派的研究。
接下来我认为就是这一章的重点,即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介绍,以前在学习传播学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完全没有学进去,所以一直都把5W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来使用,但是今天我才了解到这种模式竟然是媒介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架构,也诞生了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大众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几个现在在广告学中特别看中的一些领域。
接下来便大致按照功能主义研究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代表人物的理论创造来展开说明,例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由于相关理论较为熟悉,在这里遍不一一展开说明。
这本书读到这里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相较于以前读过的几本书,趣味性明显有了提高,或者是更加浅显易懂,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也把她当做是一个查漏补缺,重新梳理的过程,传播学设计的范围很广,我认为在研读亚文化,特别是亚文化传播这一块的书籍时,也需要补充相关的传播学的基础,而且我下一步计划是读位迎苏的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研究,进而与广告这一块连接起来,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继续读亚文化理论相关书籍的原因,我感觉传播学的基础我还没有打牢,这不管是对我以后的就业还是写论文都是一个十分受益的过程,我也希望这个过程能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