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出门上课,在师大的小西门坐上579。车上与往常相比异常得拥挤。往常从杏坛路南口到中关园站,40分钟出头,今天却用了50多分钟。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Question Time 为什么当公交车上人多的时候两站之间的时间间隔也会更长呢?
我把这个问题发在了朋友圈,并承诺请回答的好的同学奶茶,于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冒泡讨论。
一、人多车重,速度慢。
这个回答其实并不太准确。我特地问了下北大力学专业的大牛,他解释说载重大对最大车速的影响不大,产生影响的是加速度。而公交车又频繁要等等停停,在不停地加速减速下平均速度就显著降低了。
二、车重所以惯性更大,加速度变小,为防止追尾,司机刻意保持低速。
三、车上人挤,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小到低于舒适距离,使个体产生焦虑情绪或发生较大自我损耗,影响时间知觉——简单地说,心理作用。
不过实证研究(40分钟与50分钟)表明除了心理作用外还有别的作用啦。
……
以上这些回答是在解释为什么“公交车上人更多”(A)会导致“两站间的时间间隔也会更长”(B)。但是,因果律的方向就一定是这样的么?
我的问题本身“为什么A的时候B”似乎在暗示A导致了B。但是,我观察到的仅仅是A与B同时发生,这不意味着A、B之间就有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我观察到的是两件事之间有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两个概念对心理学同学来说非常熟悉,但对别的领域的同学可能比较陌生。
相关关系背后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另一件事C->A,同时C->B。
所以另一个答案也出来了。
四、今天出门的人多(C),这导致了公交车挤(A),也导致了路上车堵,于是公交车车速慢(B)。
想到这里,我就心满意足地放下手机,低头看书。再次拿起手机刷朋友圈时,一个同学答案的思路让人眼前一亮。
五、因为车速慢两站之间时间间隔大(B),在站牌等车的人数更多,所以上车后车上更挤(A)
这就是相关性背后的另一种因果规律:B->A。这位同学的脑洞之大真是令人叹服。所以,兑现承诺,奶茶送上。
我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想真的讨论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哦不,公交车的车速跟车上人数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很可能真正的答案的确是由A->B的。如果真对这个问题进行实证,单单靠观察是观察不到的,只能通过实验法进行:没错,理科生非常熟悉的控制变量法。
单单观察法能获取到的往往只有相关,而相关并不是因果——很遗憾大众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无数媒体、记者似乎也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为了追求噱头,他们刻意误导两者的区别。
“科学研究证明记日记的人更容易得忧郁症”
“科学证明洗头频率高的人更聪明”
……
这些“科学研究”正曾经让年幼无知naive的我觉得自己又笨又抑郁。但现在了解了相关与因果的关系后,我们显然可以怀疑:
是不是忧郁症的人更喜欢记笔记?
是不是父母聪明,导致了孩子的智力也高,同时家庭收入会比较好,孩子从小的卫生习惯较好,洗头频率高?
你看这逻辑那么绕,看上去很不可能,但你也不知道这研究得出所谓的相关性到底有多高啊。说不准人家做出0.2的边缘显著相关就敢拿出来。
下次再看到别人拿着这样所谓的“科学研究”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高逼格地说:
“相关而已,又不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