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五星级酒店学厨艺,学了8年,各方面都算精深,是我们朋友圈里面当之无愧的“五星大厨”。
顺着现在流行包装“知识性IP红人”的风潮,一两年谈不上专业积累的人都迫不及待的出名、变现了。我提出把他包装成这方面的红人,没想到遭到他激烈的反对。
他的理由很简单:10年对于一个厨师才刚刚开始,正是应该集中精力钻研并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盲目的追求“出名”,一定会被忙碌、浮躁、虚荣剥夺了最初的初心和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到头来根本无法去做精深的钻研,从而达到他所追求的“大师”的级别。
朋友的“匠人精神”让我非常的佩服。
这是每个人目标的不同,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有的人以浅浅的积累,追求抓住一波风潮和红利,加快眼球经济的变现,不去管以后会怎样。有的人可以拒绝眼前的诱惑,把专业做到足够精深,对自己输出的产品负责,追求是以后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
02
和一些创业的朋友聊品牌,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因为是技术出身,知道品牌很有用,但对品牌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和一些下意识的动作,以为这个就是做品牌了:比如把图片P的漂亮一点,加上自己签名的统一水印标签之类的。
关于怎样从源头去培养品牌思维,和对企业品牌及个人品牌做一个系统性的战略规划,都觉得太专业,很需要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和几个创业公司的CEO商量,结合我做品牌营销十几年的经验和积累,给大家打造一个“初创企业怎么低成本做品牌”的课程,辅导CEO们从源头具备品牌思维和品牌意识,用战略化的思考来指挥市场营销战术。
我忙着密集的和企业创始人们了解需求,整理课程大纲和内容,看工具书备课……很忙。
昨天在备课的时候,忽然觉得内心失焦,不断的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培训的东西是要引导CEO的战略思维,这些工具真的有帮助吗?
我的理论真的可以经得起所有形态的企业的考验吗?
我输出的课程能够负责任的对得起这些企业主的信赖吗?
我的产品真的能够反映我的个人价值吗?
当无知时,可以无畏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成功方法”,因为在这一波风口,可以不用向任何人负责,“网民自己有辨别能力”。
可当你越了解,你就会越惶恐,你所传达的东西是在“传道受业解惑”,就会越谨慎,辨别什么是解决本质问题,而什么又是泥沙俱下的成功学。
十几年专业,我的沉淀足够了吗?我现在需要追求的是品牌的变现,还是继续沉下心来研究,去给我的学员们真正的创造价值?
03
最近在一个高层次培训机构里面,有冯卫东老师的课,标价13万。
作为营销及投资领域令人敬佩的前辈,冯卫东老师做了很多大手笔的投资,给他背书的知名企业非常的多。冯老师头发花白,亲自来讲“定位论”。
冯老师是我对标的对象,不需要追求所谓的网红风口、红利,长达几十年专业精深的积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就是个人品牌的最佳体现,也是变现能力最强的产品。
上周末一个学员做咨询,她身在“IP红人圈”里,从事互联网工作,受产业氛围的影响,非常的焦虑:怕自己不够勤奋、怕自己跑的太慢、怕自己学习永远没有人家快、怕自己抓不住红利期、怕自己变现太慢……
我要她思考: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的竞争优势又是什么?
风口及红利又应该怎么看待?从互联网大发展以来,年年风口红利层出不穷,只要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总有一个风口会属于你。
你可以慢一点,但不要停下来。持续不断的行动,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有一天,你输出的价值,会成为你个人品牌的最佳代言,也会成为变现的最好产品。
04
在简书写东西以来,我会变得略焦虑,经常关注有没有上首页,点击率有多少,经常拿手机出来刷刷看。
也会和作者朋友们交流,分辨读者群喜欢的是哪一类文章,例如心灵、励志、成长、鸡汤之类的文章,再讨论是否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去写读者群喜欢看的东西。
当这样做的时候,就迷失了自己。
当变得盲从的时候,表达观点、输出价值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过分关注点击率的时候,就背离了自己当初“只是因为喜欢写”、“只是想要把价值传递给读者”的初衷。
坚持写字,是因为喜欢,喜欢思考然后梳理成文字。也是因为在专业方面接触了案例、有一些观点,希望可以对更多人产生价值。最终还是决定写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慢慢的去思考、慢慢的去积累。
互联网的“迎合文化”、“快餐文化”已经太多,让人疲倦,不被潮流吹的七零八落越来越难。希望我们都能摆脱流量、点击率、变现、红利给我们带来的浮躁,因坚持而执着。
(作者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取授权。)
isa-拥有十多年品牌营销经验;
品牌顾问/创业者/自由撰稿人/旅行发烧友/终身学习实践者/“在行”认证行家;
在行行家:isa品牌战略顾问
每年读书超过100本,对一切和美有关的东西深深着迷,努力把人生的多面都活的精彩!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喜欢、关注我,更欢迎私信更多交流和任性的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