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出了一个新功能叫“查询不常联系的朋友”,这功能一出身边的朋友们立马更新了微信。一时间,似乎每个人都在好奇自己到底有多少个“不常联系的朋友”。
甚至网友们又打开脑洞,出了各种有趣的段子,譬如“微信出了新功能之后,我再也不能暗恋男神了”,“从此之后微信好友只能剩下了领导”,“我没朋友这件事要瞒不住了”这类话语。
当初内测的风声传出的时候,有不少人对这项功能十分期待,“终于可以测一测微信好友的亲疏状况了”有不少人如此想着,也有人觉得,以后再也不用收到万恶的清理微信好友这般垃圾信息了。
�
现代化沟通工具发展的越发成熟的今天,传统如“书处理信”一类的沟通方式逐渐被取代,亲朋好友之间有个什么事情,发个微信聊个QQ就解决了。
从前我们用QQ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有什么较大的文件都用QQ传输,但随着网盘的发展,随着微信体系不断的成熟,微信处理工作已经成为了最便捷的工作方式之一。
“有什么事情,咱们微信说”,“微信上联系”,这样的话语,似乎从每个人口里都听到过。
然而,在这个人际关系“半熟悉半陌生”的社交圈子里,微信的这项功能真的能解决人们心中的困惑,满足人们的需求吗?
几个月前刚推出的“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中分类的“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全部”,这项功能的推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人“不想让对方看到朋友圈近况的动态”,亦或者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过往朋友圈动态”的心里。
于是乎,一大批人开始分门别类的设置微信中的权限,一夜之间,突然发现平日里和你关系处的还不错的他(她),怎么只对你展开了三天朋友圈,但幸好,他(她)不是屏蔽了你。
碍于个人隐私自由和其他的一些民主自由原理,我们又不能去议论或者计较当时人在采用这项功能时候的某些心理,毕竟“每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
但咋一下之间,确实受不了这种转变,只展开三天的这种做法,或许比全部屏蔽来的可怕。
在人与人之间极度缺少线下见面的今天,对于朋友圈生活的了解已经成为了人们互相熟知对方的一种对有效的途径。
通过看你的朋友圈,我能知道你平日里的生活方式,知道你去了哪些地方,读了哪些书,喜欢或者不喜欢某类食物。从这些获取的知识里面,同样的,可以找到原本不太熟悉的两个人之间的某些共鸣。
因为,在某一个话题对的上的时候,突然会觉得,“原来我们两个人有这么多的共同爱好,那么多的共同点”于是,久而久之,“一回生,两回熟”,只见过一次面或者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就此相熟起来。
当然了,不外乎有些人是因为某类愿意真正想屏蔽一些人的,比如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姑娘小A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几个不太熟悉的群里,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在群里面曝光过自己的照片。
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排查发现,自己碍于面子关系加了一个群里的一个群友,原因是这个群友的朋友是自己的一个“认识的人”。
加了这个群友之后,群友和姑娘除了刚开始的时候打了个招呼“你好,我是谁谁”并且对方发了一张名片之后,便没有过多的交集。
于是,这个人也就默默的存在在了姑娘的朋友圈里。两人也没有工作和生活上的交集,更谈不上私底下见面。
可这并不表示人家能够“无意间盗走姑娘群里的照片”啊,刚开始的时候姑娘单纯,觉得自己在朋友晒自己的照片也没有什么问题,谁想之后会被有心之人拿走,并且放到了不太熟悉的群里。
原本加入这些群也是因为碍于“邀请自己的人是自己认识的”,或者是一些别的朋友,没想过那么多。
但谁想就是这些“自以为互相之间”很熟悉的朋友,曝光了自己的照片,连带着一块合照的友人都被一群毫不相干的人评头论足。
姑娘气愤,可是碍于没有办法直接删除这些“群友”,于是只能在微信隐私里面,设置了只展开三天的朋友圈,并且主动关闭掉和自己有关的一些照片。
毕竟你没法手动去选择,只对某个人屏蔽三天或者部分屏蔽。
这个事件也说明了生活中我们一些无奈以及有苦难说的地方。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那么讨厌对方放了你的照片或者是侵犯到了一些你不喜欢的领域,那么直接对对方屏蔽,或者删除,不是更好。
但朋友圈,顾名思义,微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沟通载体,而是成为了一个所谓的“社交圈”,平日里的点赞,代替了日常的电话互动和问候,似乎点赞留言早就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交流的方式。
每个人都在朋友圈里,潜移默化的经营着自己的一个小圈子。谁给我点过赞,谁给我留过言,谁和我有互动,谁和我之间有共同好友,这些情况不知不觉的暴露在人前。
以至于,有时候你想说些大实话都得思量思量,这里面是否会触动到某些你不能控制的厉害关系。你随便删除一个人,也许删除的正是你领导的朋友。
你常常不联系的,在饭桌上递个名片加个微信的某个“朋友”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和你有着业务上的交流。
因此,哪怕你和他(她)是半年没联系,还是一年没联系,亦或是更久。你都不能随意的删除对方,因为你不知道在将来的某一刻你们会不会有深度的交集。
当然,有一种可能可以立马决断,“在知道对方已经删除了你”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毫不留情的将对方删除。毕竟对方不珍惜你,你也就没有了珍惜对方的理由。这也就是那么多清理垃圾的软件出现的原因。
反过来想想,人类过的多么的贫穷,这些贫穷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生活,小心翼翼的试探,被各种利害关系帮助了手脚,不敢说,不敢做,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的一切就被暴露在网络这个无形的杀人武器之中。
谁叫人都处在“圈子”之中呢?但没办法,还是得挺直了腰杆,继续往前走,同样的,也不能阻止一个一个出现的小程序呢。
毕竟程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些精神上的需求,精神富有了,得到理解和满足,物质上的追寻才更有动力。
谁都不想做被压迫的人民,“起来”必将是我们的伟大使命。出了“查询不常联系的人”这个功能后,你能百分百的删除被选中的这些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