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统计:我们究竟在为何而写作?

年关将至,各级作协的统计表格又如期而至。它年复一年地、执着地,要求我们量化自己的“成果”:今年在省刊发表了几篇?于全国大赛斩获了几奖?

冬日的收获

这份关切如此具体,具体到数字、刊名与奖状。然而,当创作被简化为一张可供填报的业绩单,一些更根本的问题便无法回避:

我们究竟是在为内心的表达与探索而书写,还是为了一套外部系统的认可与统计而生产?

那些无法被表格容纳的——漫长的沉思、孤独的探索、未发表的草稿、以及作品中真正触动灵魂的微妙瞬间——它们的价值,又该由谁来认定,寄存于何处?

当文学的深度、勇气与独特性,在年复一年的汇总中,被平滑地转化为一行行可比较的数据时,我们收获的,究竟是创作的繁荣,还是一种思想深处的、精致的荒芜?

女儿返乡

这份岁末的统计,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或许不只是我们一年的“成绩”,更是每一个写作者内心必须直面的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