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有一个基本公式:可信性+可靠性+亲密性/自我利益导向。
可信性是指知识、能力、技术方面被信任;可靠性是指长期卓越的一贯表现;亲密性是指双方的关系、忠诚;自我利益导向是指更多照顾到自己的利益还是更加关注对方。
如何构建信任,我们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来谈谈这个问题。
刘备与诸葛亮相识于隆中,刘备耳朵里虽然灌满了诸葛亮的名字,听说此人厉害,但都是道听途说,谈不上信任。所以开篇刘备是这样说的:现在天下大乱,我刘备致力于框扶社稷,但感觉能力不够,你有什么办法吗?这是刘备在做面试,考核诸葛亮的可信性,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诸葛亮以隆中对回答,让刘备这个不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听了眼前一亮,随力邀孔明出山,基本的信任建立了。
第二阶段,曹操派大将夏侯惇兵取新野。诸葛亮求计于孔明,孔明说出了自己的计策,刘备虽然不反对,但心里不免有点担心,诸葛亮的计策可行吗?
执行的结果,刘备火烧博望,取的了胜利。这样进一步夯实了诸葛亮的可信性。
之后诸葛亮又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巧取荆州,很少失算,让刘备看到了诸葛亮持续展现的实力,随对诸葛亮更加信任。
此时的信任更深了一层,诸葛亮的表现让刘备认为诸葛亮做事情是靠谱的。这就是信任的第二个纬度可靠性。
随着与诸葛亮的朝夕相处,君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无论风雨险阻,诸葛亮始终追随,让刘备感到诸葛亮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可以托付更多的职责和权力。这就是信任的第三层亲密性。
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到在成都称帝,诸葛亮殚精竭虑,一心辅佐。很少顾及个人得失。
从此,刘备对诸葛亮完全信任。在白帝城托孤时才敢说出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如果不是对诸葛亮深信不疑,刘备绝不敢说出这句话,因为诸葛亮有了一句话就意味着可以发动合法的政变。
曹操和孙权是绝说不出这句话的。
以上四个方面,哪个方面有偏颇都会降低人际间的信任。